{{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煙腸L|2025.05.25
現代人被迫與時間競爭,但總有人不甘被洪流裹挾前進,選擇紮穩馬步,停下欣賞沿途的風景。分隔兩地的Edgar和Gabriel在5G時代以書信交流,如序中所述,確實是「男人真正的浪漫」。在交流會開場時,尚未入正題館長一鳴便邀請大家加入以信傳情的行列,感受這種現代人專屬的浪漫。
1. 書信體
Edgar説收信後不會立刻執筆回信,他會先反覆閲讀Gabriel的信,再「擺一擺,攤一攤」。書信的精髓在於給予雙方沉澱的時間。在那七至十天,他消化信中的文字並在生活中找素材,把思緒濃縮成精華才正式落筆書寫。WhatsApp的訊息往往是零碎且即時的,與書信相反,經常會流於自説自話,失去了聆聽、回應和提問這些交流的要素。
書信體的延遲性正是其浪漫之處,為雙方都留有思念的空間。Edgar收信後會在日常中想到異地的Gabriel,繼而想像他的生活,好奇他的近況。Gabriel説自己很喜歡提問,這種表示好奇、不斷深入挖掘的態度是治療「對話自戀症」的良方,一來一往的對話屬書信體的價值所在,是自顧自的侃侃而談永遠無法達到的深度。
2. 出版
一鳴提到Gabriel和Edgar的書信中不時會談及時事,例如2024年南韓醫生罷工事件。Edgar形容選擇出版是為這些早已被遺忘的社會事件「留一個格」,保存在書中以作記錄,這二十二封書信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讓讀者能穿越回2023至2024年,回顧當時的時政。一鳴説香港人身邊總有一位身在異地的親友,近年離散的傷痛成了社會的氛圍,這正好回應了Edgar對閲讀意義的看法——借作者的文字言説內心難以言喻的情感,相信他們的書信也替讀者言説了不少心聲。
除了閲讀,寫作也能治療靈魂,城市人每刻都有幾千幾萬種外在的刺激,我們都在如海浪般襲來的資訊裏遇溺,根本沒時間和自己對話,更不用説了解自己的經歷和思緒。寫作並非作家專屬,Edgar認為應降低閲讀的門檻,實則寫作亦應如此。信柬的來往看似是了解異地親友的生活,其實同時亦在疏理自己的思緒,深度對話不僅是與對方的交流,更是與自身靈魂的對話,《致不甘離散的你》為讀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最佳示範。
3. 大腦腐蝕(Brain rot)
Gabriel把大腦比喻成肌肉,肌肉不鍛鍊便會肌力下降甚至流失,大腦亦是如此。人工智能的出現令人依賴科技、怠於思考,思辯能力下降亦是預想中的結果。現代人對便捷的追求使閲讀亦淪為速食文化。Edgar説作者用一部作品敘述悲傷,但人卻不解其意義,為何不能直説「悲傷」?一條三十秒的短影音就能激起強烈的情緒,這種不講求質量,只追求便捷的文化令人失去了品味過程的能力,習慣了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如Gabriel所説,科技還削弱了人的想像力。閲讀Roald Dahl等功力深厚作家的小説時,自然能在腦海中為人物建構出鮮明的人形,而科技卻把遙不可及、虛構的一切具象化,令這一代的小朋友想像力不再活躍。
面對時代的無奈,Edgar仍能一轉角度,說在現今的文化環境下更應從自己做起,多談書、多參與讀書會,亦強調不希望把Youtube和Netflix妖魔化。交流會結束前,Gabriel向參加者提出一個建議,鼓勵大家培養送書的習慣。閲讀後,把書籍送給一位你認為會和此作品產生火花的親友,雖然這看似微不足道,但他相信這樣一切就會在無聲中改變。
書信是這世代的奢侈品,這種真誠且浪漫的文字是需要努力保存的,非常感謝Gabriel和Edgar把這些美好的文字記錄成書。隔著半個地球以信傳情,實屬21世紀的港人浪漫。
====================
作者:張浩嘉、丘敬峰
出版社:界限書店
出版日期: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