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樂仔|2024.12.12
近來臺灣作家楊双子憑《臺灣漫遊錄》英譯本,夥同譯者金翎一舉斬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成為臺灣文學圈傲人的佳話。
一,關於作者
楊双子是何方神聖呢?這名字並非一個人,其實是雙胞胎姊妹楊若暉與楊若慈的共用筆名,姊姊若慈主力小說創作,妹妹若暉主力歷史考據與日文翻譯,二人珠聯璧合是為「楊双子」,而「双子」乃日文雙胞胎之意,而非繁簡誤植。
這筆名對於作家本人而言意義深厚,因為其中的妹妹若暉已經不幸於2015年罹癌逝世了,而本書是姊姊若慈連著妹妹的份一同寫下的悼念之作。小說中的王千鶴有著當小說翻譯家的願望並非巧合,而是意有所指的影射,在書中最後附錄的〈麵線〉一文中這樣寫道:「來不及的餘生共酌,來日若有機緣天堂重逢,我再向青山小姐舉杯吧!」,在一個愛與溫情的故事背後,其實醞藉著少有人知的哀切與思念。如果這個得獎的消息能上達天聽,想必妹妹一定會替姊姊高興吧。
二,得獎的含金量
那這個獎實際有多強呢?大概風評能與布克國際獎差不多。參考韓江先得布克獎,繼而問鼎諾獎的先例,則該獎實力之堅強可見一斑,可以說是臺灣文學站上國際舞台的新高峰。挾著楊双子折桂的餘勢,讓我們聊一聊《臺灣漫遊錄》這本出入歷史與百合於無物的好書吧。
三,引子
你對日據時代的臺灣風土瞭解嗎?昭和年代的南國寶島蘊藏著哪些令人垂涎的珍饈美食呢?你會想到以歷史百合小說這樣的方式來瞭解這段歷史嗎?
恐怕大部分香港讀者對以上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畢竟,誰會對這樣冷門的東西感興趣呢?除非——那是一部敘說著動人故事的長篇小說,帶你透過文字穿越百年,故國神遊,領略彼時彼地的臺灣風情,以及感受一對少女真摯不渝的百合情誼之作。而這裡所謂「百合」者,並非單指女女之愛,而是泛指一切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情誼,而在楊氏的作品裡,更多的或許是一種友達以上的曖曖內含光情感,
乍看之下你絕對會以為《臺灣漫遊錄》是本旅遊書吧?就跟《日常運動》歸入養生保健類一個道理。但它確確實實是一本虛構的長篇小說,並且值得讀者一再細細品讀呢。
四,簡介
且先略略介紹一下故事梗概吧:富紳出身的日本小說家青山千鶴子,應邀來臺巡迴演講,與臺灣大族庶女、通譯地陪王千鶴作伴沿著縱貫鐵路吃遍臺島。由本書目次首章「瓜子」至終章「蜜豆冰」止,共十二章皆以不同的美食為篇名,以食物來串連故事的線索,循鐵路路線從基隆臺北到臺中臺南,帶讀者遨遊三四十年代古早臺灣的風土面貌。
而在這一趟吃與吃與吃的旅途之間,在全然不同文化教養長大,性格一抑一揚、一剛一柔的兩個千鶴,彼此交流文化與思想,享受那個保守年代裡女性婚姻前凝佇的珍貴時光。
原來,嬌小溫柔的王千鶴並不似外表安於閨閣,而是有著當小說翻譯家的宏願,千鶴子聽聞後,出於同為女子的共鳴與同情,明白女性要擁有獨立職涯的不易,便升起想助缺乏家族奧援的王千鶴一臂之力的想法,卻不想這個好意卻因為某些不可逆的因素,惹得兩位少女誤會頻頻⋯⋯⋯⋯與此同時,戰爭的陰霾日重一日,兩人所希冀的命運到底會何去何從呢?
五,布甸的比喻
好了,再說下去就劇透了。說回筆者讀此書的閱讀體驗,怎麼說好呢?還是以食物比喻吧,就好似入口即溶的美味布甸:語/口感輕盈而又細膩綿密,味道/內容甜美愉悅的同時,其實深含層次,你能感覺到作者想在小說裡表達的情感內核是什麼。布甸表面上的褐色糖漿則是兩個少女之間細緻動人的情感故事,內餡裡蘊含著對生於斯土地與歷史的省思與熱忱,這從作者對日據時代的一切事物:包括地理環境、社經環境、時代背景等,乃至於人物的說話口氣等方面均考據入微、嚴謹精審可以看出。
作者在展演小說技藝的同時,其實也鎔鑄進了學術研究的精神。以文學創作的手法去增補、重整、闡釋當年這段的史料,女媧吹氣般賦予其活蹦亂跳的生命氣息。如此小說匠人,不可不說一生懸命。而好吃的布甸當然會齒頰留香,小說的文字亦帶餘韻,加上恰到好處的節奏掌控,帶向解謎的故事高潮,千鶴子與王千鶴最後怎麼樣了?她們會分別走向何種命運呢?在你把布甸祭入五臟廟的一刻,所有謎團都會見分曉的。
《臺灣漫遊錄》像布甸的另一層解讀,就是其老少咸宜的特性。你如果並非是純文學的一貫讀者,「少女」、「臺灣鐵道」、「美食」這幾個關鍵詞不會背叛你,足以讓你一頭栽進那個洋溢昭和風的南國寶島的歷史氛圍了,憑著趣味十足的故事節奏和流麗自然的文字對話,純粹看就非常爽了,恐怕沒有讀者會跟多巴胺過不去吧。
當然,你如果愛讀純文學,想發掘更多故事的深度,解析其中的隱喻的話也是無比歡迎。筆者僅在此拋磚引玉,小說在看似輕鬆愉悅的敘事中其實不時提醒著讀者一件凝重的事實:在這趟臺日百合的美食之旅中,其實是蘊含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永恆、且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的,即使內地人(日本)的千鶴子如何心無芥蒂,如何一視同仁也好,本島人(臺灣)的王千鶴也無法能全心全意地領受這樣的好意,原因無非是彼此身份階級的差異,不是一句大剌剌的「小千,我們一起吃遍臺島吧!」就能消弭的,比起這是服膺劇情的老土設定,其實更是那個年代赤裸裸的歷史現實。
不說主角二人的交接這麼明顯,在很多看似無足輕重的配角對白裡其實也暗流湧動,例如在首章「瓜子」中,臺中市役所職員同時也是灣生的美島對千鶴子的無理要求時說:「這個世間,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結合後文千鶴子與王千鶴的誤會,恐怕一語成讖;又如「菜尾堂」章中,千鶴子費盡心思尋訪的女名廚阿舖師明確拒絕她說:「我只說一次,聽好了。我不幫日本人做菜。」凡此種種,皆透露出小說的意旨之一,其實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交加纏繞的複雜愛恨關係,從而指認自己的身份為何,這樣的解讀除了建基於個人的文本理解之外,還可從楊双子的得獎感言中看見端倪:
「我書寫,是為了回答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人,我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臺灣的未來。」
如果你能明白書寫者的苦心孤詣的話,那似乎一切就盡在不言中了。
六,結語
是的,一個百年前的故事在一百年後仍能激盪著漣漪,彼時彼刻與此時此刻,歷史不重複但總會押韻。
這本小說用文學書寫投影出的歷史實境與本土心念,實在值得香港讀者們細細品讀/嚐,筆者筆墨有限,且借用一句陶詩收尾吧:「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道臺產布甸,好吃,又有營養,在此向各位文學老饕誠心推薦~
(筆者按,關於本書乃悼念之作的看法,乃是參考來作家朱宥勳的解讀,想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完整全文可上他的FB細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