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呢|2025.06.03

論題發想自最近出版的《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雖說現代分眾,不易再有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卻看見往往是最刺激多巴胺的畫面、金句一時爆紅,曇花一現,然後難以速食的精妙作品則不受演算法關照,埋沒於資訊洪流中。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和各種演算法纏鬥。早在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在尋找什麼、在慾望什麼以前,演算法就已經在試著猜出答案了。(…)當我聽音樂時,Spotify會推給我一大堆它預期我會喜歡的歌手和專輯,而我通常也會出於習慣,乾脆就聽這些音樂。//(p.18)

我好奇在這種時代下,兩位作者如何建立和守護自己的品味。Gabriel分享自己受弟弟、Edgar的影響;Edgar則是受媽媽啟蒙,然後年少時自己去蒲唱片舖、電影中心,養出自己的口味。二人又不約而同提到,喜歡某作家的書,會再找他其他作品,而且書中又會滲透出作家的品味,例如跟村上春樹聽爵士樂。

文化商品推陳出新,有時間當然想兼收並蓄,追看新書、新電影是自然不過的事,但舊書堆中也有驚喜,好書也值得重讀。小時候看不懂,長大後再讀又可。《拾香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魯益師的作品等等,經典就是每次翻閱也有新知。

另外,兩位作者當晚多次硬銷界限XD 讀者多點上來,我們當然來者不拒啦~幸好店長們尚未被演算法取代,獨立書店可扮演著tastemaker的角色,為大家推薦暢銷榜單以外的寶藏。最後分享一段:

//亞馬遜書店的經營模式,完全是獨立書店的相反。一家獨立書店要能脫穎而出,那就得要打造出一種有個性而又吸引人的氛圍。讀者進到獨立書店之後,可能會發現架上的分類標籤獨樹一幟,突顯出店主人不同流俗的想法。例如有的獨立書店主打身心靈的書,有的則是主打藝術類或在地歷史的相關著作。獨立書店的店主,通常都對在地讀者的品味瞭然於心。透過選書和店面空間的布置,獨立書店就能在讀者心中創造出一種幽微巧妙的共鳴。有些書或許不是賣得頂好,但獨立書店還是有可能把它放在顯眼的位置,藉此突顯出某種獨特的理念和風格。//(p.70-71)

導讀書也不錯喔,我們也硬銷一下《謎樣的森林——與你沉迷文學導賞36則》好了🤣

《扁平時代》又引用了兩位法國哲學家的話。伏爾泰說:「要成為有品味的人,光是能夠在作品中看到美,並且明白美在哪裡,這都還不夠。你必須要能感受到美,並且被這美所打動。而且,光是不明所以地有感受、被打動,這都不夠:你必須要能分辨各種感受的細微差異才行。」孟德斯鳩說:「有品味的人,懂得如何又快又準地審度身邊的每樣事物,並且看出它們能夠給人帶來多大的樂趣。」我再加上台灣作家黃麗群的說法,有品味的人能分辨主觀喜惡跟客觀優劣,即使面對你不喜歡的作品也可以說出它的好,反之亦然。

在被壓扁的環境下,我們仍有一份不甘,架起手臂守護好眼光和選擇權,真好。

====================

《致不甘離散的你》

作者:張浩嘉、丘敬峰
出版社:界限書店 
出版日期: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