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活動情報】界限長期有好多活動,想報名或者租埸都可以過嚟呢邊!

【六折!】界限換季六折清書(╯•̀ὤ•́)╯兩本免運費!文學/人文社科/財經科技——售完即止!

訂閲電子報~

每月兩次最新上架消息,唔怕錯過好書─=≡Σ((( つ•̀ω•́)つ

界限網誌

2025-08-17
〈讀《各種悲傷》:把社區日常寫成處境劇〉

店長呢|2025.08.17最近香港有《安》、《閒》、《學習微笑》等專欄結集出版,德國亦有一本小品文故事集。書名《各種悲傷》看似會讀得人痛心,其實正好相反——作者生動地寫下自己與鄰舍的「小確不幸」,最初無可奈何,到最後都會解嘲。筆觸、深度和篇幅都是恰到好處,我非常喜歡。專欄這種密集而細碎的寫作模式,考驗作者取材和入題的功力,對我來說就像「清雪櫃」,要在眼前的素材庫找到下手的好位置。月初的分享會中,趙曉彤和陳子謙都提到曾刻意將專欄搭上時事熱話,最後都放下包袱,更自在地書寫。對,畢竟人不可能每天慷慨悲歌、義正辭嚴,更多是有點困擾、有點不解、有點荒謬,沒有被報道的大城小事。例如其中一篇寫作者與鄰居維澤小姐都是「失眠專家」,熟悉失眠的所有階段:極度清醒、專注呼吸與數羊(失敗)、嫉妒睡飽的人、憂慮與過度疲勞。//過度疲勞的時候,你會喪失比例感:突然之間,一切都同樣可怕,不管是世界局勢,還是沒付的電視費帳單。對,各種警告單。在失眠的夜裡,到處都是警告單,它們從上面飄下來,散落在床上,無需簽名就已經生效。(⋯)很抱歉,我們不得不確認,儘管無數次敦促,您還是沒有戒菸。很遺憾,儘管多次警告,您還是把一切都搞砸了。//(p.11)軼事將平凡人連在一起,維澤小姐、波爾先生、史威特斯太太等鄰居在作者筆下鮮活,讀著彷彿多了幾個朋友,也更懂得苦中作樂。所謂人生近看是悲劇,作者正維持在恰當的距離敘述各人的小確不幸,不太輕浮又不太囉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有關作者兒子學習諺語,他們到處問人最喜歡的是哪句,然後不斷發現老生常談的犯駁之處,讀得人啼笑皆非(最後以「光陰似箭」溫暖地收結)。//「等待帶來治癒。一句蒙古諺語。」史威特斯先生又說。史威特斯太太用批判的語氣說:「才不,心臟病發作根本不能等。」——「有意志就有出路。」史威特斯先生補上一句。史威特斯太太說:「這句話你去對被困在電梯裡的人說。」史威特斯先生嘆了口氣說:「愛爾蘭諺語:如果你想被批評,就結婚吧。」//(p.41)散文貴乎真誠,這本書是真人真事令我覺得更好看。作者甚少寫自身家庭,大部分寫親戚、鄰居和陌生人,好對不太熟悉的對象點到即止。多看幾篇,你會發現作者的語調和結構(也能判斷自己是否喜歡)。就像身邊懂得說故事的朋友,很少是敘事天才,他們先有強烈的分享慾,再透過對方每次聽故事的反應去修正;只有才華並不夠,寫下去才可以找出自己的風格。我覺得好看的散文就像聽作者講故事,會看到他的音色、語調、節奏。最近見某位讀者很喜歡曉彤的《閒》,像他小時候讀何紫、阿濃,文風有如大人讀的兒童文學。分享會上有人問到如何堅持寫作,兩位專欄作家來解惑最好不過。心急人曾經訂立每日一篇的目標,維持了幾天就告吹。子謙回應,如真能成,一年下來寫十萬字,比他專欄的字數還多。或許宜對自己友善一點,幾日一篇,覺得可以才增加難度,勝於一開始迫死自己。我作為隨性的人,並不相信人除了洗漱和進食可以有自然的習慣,每天強迫自己做某件事是違反人性的。不過加了限期就不一樣——以前補習叫學生多寫才有進步,自己卻久未下筆,於是一個月內每天寫作。基於這個寫作計劃,我開始對身邊的素材更敏銳,或翻找自己積累的思緒,一一處理。若想了大半天都寫不出,就去看看書和電影,甚至這天就跳過,不要讓寫作變成苦差。最後我寫了廿多篇,看到自己明顯進步,但也知道不可能每天維持這種敏銳和密度(除非有酬金),計劃便告一段落。現在閒時有想法就會寫,狀態好的時候,腦海會自動跳出下一句;不好的時候,選個詞都要選幾分鐘。但不知不覺間,寫作已成為我的第二把聲音,可以不費唇舌地滿足分享慾。

2025-08-11
【微塵誌】〈讀過的小說不會背叛我〉

店長呢|2025.05.27相熟的日校圖書館主任來訪,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希望備試期前辦最後一次讀書會——剛好我有空,剛好手上又有適合的文本,未至於信手拈來,不過準備一下還是足以應付有餘。文本何來?我懂得不多,但喜歡四處吸納書訊。每逢Threads上有人問起推薦的台灣或華語文學作家,總有黃麗群的大名。見《海邊的房間》推出一輪復刻版(十二周年),拜讀後四處分享我的驚豔,引起不少迴響,多次斷貨又補貨。年初開辦「華語文學書友聚」,每月選數篇小說或散文與參加者共讀,而《海邊的房間》早在我口袋名單之中。書友老是問起,辦了四次聚會終於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好好處理它;前幾個月我總是每次選讀幾篇文章,按現場反應調節討論的長度,但這次我有信心只讀同名短篇〈海邊的房間〉,六千多字足以撐起一個半小時的討論。難得讀過書後有人一塊討論,把佳作反復咀嚼,讀得通透。不出所料,當晚就作品的敘事鋪陳(藏與露)、人物角色、結構與反轉等不同角度,讀者(或是我)先提出疑問、再與他人的觀點碰撞,沉默與感歎此起彼落,填滿九十分鐘。起碼眾人有個共識:黃麗群真是一名才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當晚竟只有五名參加者,這般刺激多巴胺的體驗竟只屬於我們六人。因此,慶幸有入校機會,一來能夠活用精心準備的材料,二來滿足青少年讀恐怖故事的慾望——尤其起初讀它不以為然,再讀毛骨悚然。推薦大家。(原文刊於《微塵誌》第9期,2025年6月出版)

2025-07-27
〈讀《窄路前行不轉彎》:不求專業但求冷傲退鬼故〉

店長呢|2025.07.26(一)一年半前協力出版《獨立書店似顏繪》,超額完成,首刷千本將近售完(未必加印),大家讀得津津有味,再來本「獨立出版」的書,應該也賣得過?不過剛收到主編阿豆的邀請時,既慶幸有人願意出手,又對成果半信半疑。畢竟對比Ikey的手繪x實習x訪談,這本書邀稿語只有一句:「編輯人在職業生涯中曾遇見的人物或經歷過的事件,以及當中的所思所想。」限制太少,反而令我思慮更多: - 要聚焦於一件事,還是多寫不同的面向? - 要寫獨立編輯的好事還是壞事/困難? - 要寫成有用的書還是有趣的書?(誰要看?)甚至想,不如阿豆告訴我其他人寫甚麼,我補點不一樣的。後來死線逼近,覺得算了,我寫我的故事,編輯不是我的事——至於我寫了甚麼,買一本來看吧~(二)獨立出版調查分享會之前收到書名,苦笑了一下,心想我在任何場合都要避免說出來XD 獨立書展第一天收到樣書,打開目錄看見跳脫多樣的15個標題,又笑了:這算是一種「掛羊頭賣狗肉」嗎?如果大家期待一些不畏強權的霸氣故事,可能會失望。每人取其編輯經歷的一小塊,例如為素人出書、被善意接住、性格內向的掙扎⋯⋯拼湊起來,書名真義比較像那張高速公路上的meme,「不轉彎(?)」應加上一個玩味的問號。出版界在政治上或經濟上都無法安逸,但同業的臉總是笑笑的,輕鬆泰然。編輯不常露面接觸讀者,其實我們之間的集體交流也不多,許多人的文氣都與我印象中有點不一樣,例如艺鵠的凱玲平日文靜內向,在書中竟然活潑地吐槽年少氣盛的自己,寫了很多又刪了很多內心戲;壹壹陸工作室的雄哥平日灑脫寡言,內心竟是如此單純溫暖,顧念書業裡每個角色;甚至我明明每天跟林逆(店長爸)聯絡,讀起她初次編輯的感悟仍有初聞。(三)作為一本談編輯的故事集,編輯可以下許多工夫:概念分章、型格排版、「曉飛」的設計,以滿足看倌和供稿同業的期望(壓力真大)。不過藍藍的天無招勝有招,做出一本簡潔但好看的書:每篇以專屬插畫為間隔,按氛圍和關聯排序,由迷惘、忙亂到自我懷疑、偶然受到啟發,繼續步步往前,堅定不移。獨立書展第三晚,明明要談獨立出版的鬼故事(不是靈異事件,而是比鬼更可怕的人),卻在「何謂專業編輯」這一題留了很久。每本書有它的命,但專業的編輯對內容、設計、行銷等有一定要求,不會讓書敗在起跑線;業內不乏「半途出家」人士,自我培訓的方法無非是盡力做好細節,不斷嘗試與檢討,練出手感。效益常常反映在市場上,但我們早明白:有些書很難上暢銷榜,卻是討論的起點,帶我們前行。書賣不多還算專業嗎?獨立編輯的核心是「念」,最重要的武器始終是真心。K編的萬言書就是實證。刺中多少人、刺得有多深,不是一時三刻可知道。話說第一篇是呂嘉俊的〈編輯萬能俠〉,我那篇卻有個小標題是「編輯不是萬能俠」(笑)。不過如果可以選擇,我們都想多一些同伴,不想那麼萬能。最後送上我寫的一句:「獨立出版並不風光,書賣不多才是常態,但有最善良最可愛的夥伴,努力為讀者打開另類的閱讀風景,時時讓我自豪。」====================《窄路前行不轉彎——獨立編輯人的故事》作者:呂嘉俊、曾凱鈴、鍾卓玲、陳偉雄、Kris Lau、岑蘊華、黃文萱、阿豆、林逆、張小鳴、K 編、廖詠怡、盧曼思、後話 H 編、Dawn Sze 編者:阿豆 出版社:藍藍的天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2025-07-26
〈讀《身體變奏曲》:以身體為樂器,奏情感之行板〉

店員P|2025.07.21下筆之際,筆者的身體竟也出現了不知名的病痛,探其究竟,實也難辨:或因,舊疾復發造成的氣管收縮?情感發炎所致的內部炎症?抑或,仍然過敏於時代的不幸殘留的塵埃?(窒息的空氣)在身體因疼痛而觸發對其存在的強烈感知之狀態下,閱讀此書,更覺百般滋味在心頭,也在身體裏頭,如後記所述:「身體是寫作的羊皮紙,身體是情緒的接收器;身體是蒙難的受災區,身體也是一個存在的大奧祕。」(p. 203)《身體變奏曲》所書寫的身體,非單純的肉體之軀,其與情感、疾病、苦難、時代脈絡、城市及社會空間所產生一連串或私密或公共的隱喻、抒情和思考,標誌着他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而《身》也非純粹的身體或疾病書寫「主題集」,作為一「變奏書」,作者對作品之間的排序先後、篇章輕重、長短交替,作了極巧妙的考量,尤其在結構安排上,小說集以「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作章節分類之名,而不同「樂章」間的作品時而呼應,時而延伸、變體、斷裂,同時又能保存各章節本來獨特、與別不同的節奏、主題、風格。其小說聲音上深遠綿長之「複調」韻味,還請讀者一一細味。====================篇幅有限,在此謹向讀者介紹其中一二作品。第一樂章的〈完全赤裸之難〉以身體之「赤祼」入題,以私影模特兒「我」在鏡頭景框之捕捉下思緒與主體身軀的抽離,展開「我」關於「何為真正的赤裸?」、「何為真正最自然的狀態?若保持一定的不安、繃緊、距離正為『我』之本相?」、「外在的裸裎是否等於內𥚃的完全的赤裸?」等等關乎傷痕、靈魂、情感種種不解之叩問;後又以僻遠離島上的一場集體赤裸狂奔拍攝借題發揮,探討赤裸與宗教、原鄉、自然之繫連,以及個體與集體之間到底是相互吸納包容抑或較量排斥之曖昧關係;最後加入「失聲」主題,講述「我」因感冒引致幾近完全的失聲而求診於耳鼻喉科診所,不料醫生竟為「我」初次拍攝私影的攝影師,身份的重疊和換移,氣氛因而變得古怪、朦朧而不純粹,而二人關係之微妙近乎奇異,如副題所述:不知到底算是「『重遇』或初見」。全篇不提孤獨二字,可筆者仍深深感受到其中強烈而幾乎癡怨的孤寂與落泊。「如果我 露出了真身 可會被抱緊」,若「我」露出真身真可被溫柔包圍抱緊,於「你」之瞳孔前徹底裸身徹底披露自我之所有也未嘗不可。但究竟「赤裸與打開是不同的」(p.11),「我」縱已赤祼肉身,卻也終究無法讓「你」、或你的眼睛或鏡頭或內窺鏡,真正看見「我」內裡的心之形體、靈魂之深谷、情感之流淌。真正的孤獨或許不是真身不被理解或抱緊,而是不能甚至無方顯露、打開自身讓他人碰觸看見,無力,也無望。值得留意的是,接連的篇章〈獨立的骨頭〉也關乎失聲,足見〈身〉在內容和結構鋪排上對身體母題的擴展伸延。若以對讀視角切入此二作品,相信會是饒有趣味的閱讀體驗。====================第二樂章的〈你的指和髮、手和臉〉,通篇以「我」念念不忘、幾近癡迷的喃喃囈語貫穿,隨著「我」對舊情人「你」的身體 — 從頭髮、指甲、掌紋、舌頭、一直至臉龐、耳鬢、牙齒所展開的一連串追憶,以及一句句,不合時宜、早該麈封、進而遺忘、在「我」之思緒卻如昔清晰非常的情人絮語,足見「我」對情人離去、此情不再的現實,心生強烈的不甘不捨不忿。「四年一起四年分離,滑過一個邊界便是:終於我們分開的日子比一起長。」(p.89)「我」並非不知分離已是多年以前,甚至心知肚明,「終於我們分開的日子比一起長」,情人的指和髮、手和臉,早巳不在身旁,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不可追回拾回尋回。然而,「我」始終自甘受虐,執迷不悟,毋寧囿困自我於回憶裏頭,快樂同是痛苦,甚至自虐般思想「你」在分離許多以後大概的樣子,會是怎樣:「想到你嬰兒肥大概已全消去,我如斯感知歲月。想到青春的你現在眼角可能也長出了魚尾紋,我如斯感知歲月。想到曾幾何時因寫作日久而生的肩膊痛或腰痛如今可能你也領教了,我如斯感知歲月。儘管我已完全沒看過觸到你的形體,已經有很長的日子了。 我沒有更知悉你,我只是更知悉了,時間。」 (p.89)「時光把我們的青春玩弄」,歲月無情,在「我」眼內,最殘酷的不在於必須一天一天旁觀愛人的身軀發生不可抵不可抗亦不可逆的變化、逐漸老化而衰微,而是連哪怕只是再見一面的機會也徹底失去,從此只可想像那不可一再觸及的「你」這些年來身體的變化。歲月無情,「我」和「你」早成過去,我卻仍然不願割捨和「你」的一切回憶。情深至此,癡迷如斯,或笑癲狂,卻也難忍動容。====================第三樂章的〈暗生〉,則與前二樂章大多作品呈現極大分別。作者不再躲在文字背後,而是直接以自身患病經歷作為故事,「以較坦然的態度、具體的筆觸,敘述在我體內新近發現、卻隱伏多時的那種腫瘤,那塊腫瘤。」(p.137) 〈暗生〉採用了與其他篇章截然不同的敍述角度和口吻,毫無保留地向讀者闡述作者在確診罕有疾病「胸腺瘤」以後,接受切除手術以至手術後邁向康復復常之路的心路和身體歷程:由腫瘤誘發的重症肌無力(MG)所導致的種種心理和生理症狀、手術後數天無法正常進食只可「吊鹽水」、呼吸伴隨痛楚卻必須保持呼吸力道以免招惹肺炎之災、康復道路之緩慢平常容易不過的自理動作如梳洗、排便、穿衣、外出、甚至一個基本的起床動作也變得極其困難…而在正式的手術以前必須進行一層接連一層的「風險管理」措施,箇中煎熬更是苦不堪言:「事實是血栓風險事前知悉,有些資訊卻是當時才第一次知悉。IVIG本為了減低手術後 MG 有可能加重而導致呼吸困難的風險,而原來IVIG本身也有風險,而為了減低這風險,又要作額外的措施。身體的風險管理於我又添了知識,知識卻是以身體來承受。」(p.156)〈暗生〉以極盡細膩且輕盈之筆觸記錄身體面對大病之沉重苦難,不見斧鑿痕之餘更是自然流露大病初癒後的情感變化和大徹大悟:對寫作「生命」的意義和地位之重省、對宗教性和與「神」的關係之啟示、對大疾病底下觀照「正常」、「制度」、「前麈」等觀念之轉變… 種種人生絮語,在此節錄筆者印象格外深刻的一段:「 疾病不是懲罰,但不知怎的,疾病仍是讓我聯想到罪。(Attrition:耗損,神學上也指不徹底的懺悔。)不是罪大惡極的罪,對諸事輕忽(包括對自己的身體)也是一種罪。太過善良也是罪,真正在乎你,真正值得你在乎的人其實少之又少。熱情難得,必要的冷漠也需學會。別為諸事困擾,別為幻象所纏。把心力導向更少的以為大,把心力導向陌生的人比不痛不癢的人更值得。」(p.171)====================藥到卻未病除,難禁沮喪乏力,而在迷失的年代,病理上的疾病可不是唯一讓身體和心靈蒙難的物事(極多是不可言說的)。面對這些外在或內在的劫難,以及其對身體的折磨、自由的剝削、情感或思想的禁絕,我們或感苦無對策,無方無助無力無奈,甚至偶爾有意或無意的變得無感無情。不過,筆者認為我們不須絕望,儘管身體的確每分每刻也在走向衰弱敗亡的結局,而疾病,或其餘劫數,也許亦在不知何時,無緣無故,就潛伏在身體毫不起眼的某隅處,等待在未來某天某地倏地爆發,闖入,在剎間完全撕裂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這無疑是可怕的,但同時請不要忘記:縱然染病、受難、甚至從此必須與病毒共存,這終究不改我們活着的本然 — 或然破碎矛盾,曖昧,絕不完美,但是始終活著。趁我們還活着,何妨忘形於此文字、情感和身體共同編譜演奏的變奏曲,在文學裏頭,我們終可找到靈肉的平安和救贖。「疾病在身體的背面銘刻上缺失的自由,而文學會祝福一切萬里晴空。」 (p.214)====================《身體變奏曲》 作者: 潘國靈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2025-07-02
〈「黐線」是否才是城市的常態?——張婉雯X永若晴《有心人》新書分享會〉

煙腸L|2025.06.09 邊緣之所以是邊緣,是因為我們不曾提起。在城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下總有些光明無法觸及的地方,可能是高樓的縫隙或狹窄的巷弄,總感覺黑暗裏是潮濕、不堪且邪惡的,對未知充滿恐懼是不變的人性。婉雯洞悉了繁華璀璨下的壓抑和瘋狂,以偶像張國榮的作品為題,寫下了這一本把鎂光燈打在邊緣族群的小説集。 (1)寫作取材 婉雯分享〈怪我過份美麗〉主要是由一個既搞笑又恐怖的屋邨鬼故,以及屋邨缺乏私隱的特點組合創作而成的。鬼故的主角是一個小孩,他在聖誕節當天目睹一位紅衣人跳樓卻誤以為是看到了聖誕老人。婉雯把這種只能透過小孩的模糊才能呈現的矛盾沿用在〈怪我過份美麗〉中,令潘太太的形象充滿多樣性:小孩眼中輕聲細語、幫忙摘枇杷的温柔太太;大人眼中不檢點的女人;黑色塑料布下肢離破裂的碎屍。這種矛盾所生的張力無疑展現了深厚的寫作功力。加上婉雯小時候在屋邨生活,對單位的間隔和鄰里間的互動都非常熟悉,種種素材透過收藏和堆砌,最終成為了創作的養分。 婉雯認為取材從來都不是經設計的,都是生活片段的聯想,可以是一個鬼故,亦能是一段陌生人的對話。若晴補充,寫作的材料都是日常中發掘到的有趣素材,有些「新鮮」能立刻用上固然很好,若先作收藏亦未嘗不是壞事。擺了一段時間後它們的温度和味道都會有所改變,這裏的改變不是貶意的,就如有些食物放涼了反而有另一種風味。 (2)「那個人」VS 「那些人」 若晴認為《有心人》的中心人物都和社會的邊緣族群有關,但書中卻沒有出現任何的標籤字眼,所以好奇婉雯是否刻意不提及。婉雯説「冇人係完全正常,都冇人係完全黐線」,正常和不正常是一個光譜,沒有明確的界線,更不能只依賴指標和數據來衡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多面向且充滿複雜性的生物,所以她拒絕標籤任何人物。婉雯説當你的視點是「那些人」時,焦點只會落在你和那個族群之間的差異,而忽略了兩者的相同之處。這是不理想的,作家在創作時需要在「異」和「同」之間跳躍才能令人物具立體性。因此作家不應對筆下的「那個人」有過多的判斷,這既削弱了人物的個人特質,亦限制了讀者的聯想。 (3)敍事者與作者的關係 婉雯以往的作品都以男性敍事者為主,而《有心人》則是女性敍事者佔大多數。婉雯説這些女性角色充滿着自己的影子,以〈紅蝴蝶〉為例,女主角和她一樣是一位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者,所以她能和筆下的人共情。然而,作者的情感投射不只限於女性角色,婉雯説醫生是她作為知識份子的投映,深藏在精神科醫生無法救活每一個靈魂的無力下,更深層的是對於無法改變大環境的無奈。作者和角色之間的互動非常微妙,角色彷彿是從作者身體拔下一塊肉後揉捏而成的,作者是創造者亦是角色的一部分,就如神創造亞當,把生氣吹在塵土上就令死物成了活人。 寫作亦是婉雯自我調解的方法。她認為寫作是理性的活動,語言也是理性的,寫作是疏理和直視真實的自己。正因如此,每一個人物的設計都是經過全面思考的,但作者和讀者的視覺本來便不一樣,所以對人物的心理狀態有不同聯想亦是正常的。有讀者認為《有心人》的人物情緒尚算穩定,感受不到婉雯所説的情緒波動。婉雯不介意自己和讀者的解讀不一,因為如果角色容易讓人察覺到有抑鬱的症狀,那他患病的機率其實相對較低,展現不了現實的狀況——他們看似比「正常人」更正常,生病的源頭往往是壓抑。 婉雯説《微塵記》是較正氣的、富有知識分子的氣質,受眾較廣,是能推廣入中學的書籍。若《微塵記》是專輯中的A-Side,《有心人》則是B-Side,相對更「黐線」和小眾。如婉雯所説「冇人係完全正常,都冇人係完全黐線」,她這次的創作向讀者揭示的就是她「黐線」的一面。脱軌是世界的常態,活着本來便是吃力的,不奢求能和張國榮一樣成為經典,只求能為那面的瘋狂留有自由。 我們無法預料哪一個「正常人」會成為下一個被邊緣化、犧牲或遺忘的無名氏,但《有心人》至少讓我們清楚,這樣的人大有人在,甚至近在咫尺。

2025-06-28
〈回顧「九龍書店導賞」:一個平凡星期三的書店散步〉

煙腸L|2025.06.27文學散步還算常見,書店散步真是新奇的體驗。這次的散步範圍主要是深水埗和旺角,烈日當空,十來個中學生走出校園,在一間間的獨立書店中遊蕩。背着書包,手持店長呢準備的九龍書店散步工作紙,這絕對是史上最可愛的鴨仔團。 第一站:界限書店學生一字排開,我們由主題書櫃到店長選書一一向他們介紹。大部分同學都是初次接觸這種非傳統的書籍分類方式,所以我們特地安排了小活動,讓他們選一本封面最吸引的書,在選書的過程中體驗這種以主題排列的分類形式。工作紙的第一個練習是讓學生試運用多感官描寫記錄他們對各書店的印象,我偷看了一位同學的答案——「書香味濃」,很喜歡這簡而精的答案,試問又有誰不喜歡紙和墨深沉的味道? 第二站:序言書室精力旺盛的學生選擇爬七層樓梯,我和店長呢沒這氣力只好靜靜等𨋢。紅白木門留有歲月的痕跡,不知是不是貓店長未未被這股年輕氣盛的熱情嚇怕,牠背對我們面壁思過。文史哲理論書可能對初中生而言太過艱深,但他們未來需要找這類書時能想起我們到過序言便足夠了。25歲的未未算是學生的人生前輩,一個女孩問當值店員:「貓貓生病嗎?牠流鼻水。」這可能只是一面之緣,但還真是難能可貴。七層樓梯把他們嚇怕了,店長呢問:「你們知道為何獨立書店大部分在唐樓開店?」一把童音回:「租金平啊。」他們了解的比我們想像中更多。轉頭便看見幾個同學在雪糕車前排隊買雪糕。 第三站:留下書舍吃一杯雪糕的時間剛好走到留下書舍。留下書舍為讀者提供的座椅更多,學生紛紛找了個位置坐下聽店員介紹。留下書舍的創辦人都是從事傳媒工作的,因此會較多和記者、傳媒與社會學相關的書籍。我在翻閲《香港老舖䤸》時想,這些初中生又有多少曾接觸這些充滿香港特色的老舖?答案是沒多少,但正因如此,才更顯堅持紀錄的價值。學生似乎很滿意留下的閲讀空間,把水樽添滿,繼續我們的散步路程。 第四站:獵人書店「從名字我就猜到是和漫畫《HUNTER×HUNTER》有關!」一個中五女生興奮地和同行的朋友説。在這短影音盛行的年代,很欣慰中學生還會大談動漫。學生無法抵抗獵人書店的漫畫專區,從《排球少年》聊到《葬送的芙莉蓮》,眼裏透着光。一位零九年出生的女生連《頭文字D》都看過,我和獵人店長都很驚訝,同時很高興他們還有看紙本漫畫的習慣。在一樓看書,再上二樓看文創展覽,一群穿校服的學生在獵人書店的樓梯爬上爬落,真是稀奇的光景。 第五站:一拳書館一鳴館長希望不同閲讀興趣的人都可以在一拳找到心儀的讀物,所以一拳書館的書種相對較齊全。一拳的書一律不打折,但卻會向買書的讀者送本地農產蔬菜或日常用品。這種營運方式對學生而言無疑是新鮮的,因為他們接觸的書店大多是連鎖經營,與獨立書店和讀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 第六站:閲讀俱樂部閲讀俱樂部的選書以文學、藝術和歷史為主,這是我們最後一站,太陽即將西下,學生坐在壁畫前看書。壁畫「世界上任何書籍能讓你悄悄地成為自己」的字句下坐了一個女生,她正在讀一本介紹吉卜力工作室電影的書籍。這的確令人好奇,書籍會令他們成為怎樣的人。我們三小時半內到訪了六間獨立書店,不知他們拿起了多少本書和有多少新的感悟。我們在地鐵站道別,然而這卻不像是永恆的道別,因為我總感覺我們未來會在書店相遇!

2025-06-12
【微塵誌】〈想想當初進貨的原因〉

店長呢|2025.04.24要維持書店的「現狀」,涉及許多肉眼看不見的行政、財政、內務工夫。但有一件事時效只有很短,多做又會浪費生命,就像理髮每隔數月就要來一次——盤點。盤點是為了庫存準確,準確是為了書到用時不多不少。庫存過多,書店便有倉存及現金流的壓力,例如長銷書《拾香紀·焚香紀》太厚、《達利書店》太貴、好些書衣書腰太易破損。最好當然是貨如輪轉。書店作為零售,比雜貨店好一點的是沒有食用/使用期限,但當書種需要定期汰換,推書便傷腦筋,尤其消費者對書的價格沒有對日用品那麼敏感,太小眾的書就算打折也幫助不大。更多時候,是我們希望它再等一段時間,可以不靠折扣找到愛書惜書的主人。界限三人各有所好,又定期有外展,書種擸雜,每次到貨負責開箱的同事都有驚喜,希望到訪的讀者也一樣。罕見才驚喜。除非話題之書,否則我們只保守入貨三本或以下;一批新書到貨被放在豬肉枱,我們永遠猜不到誰會最先被帶走,有的迅速沽清補貨卻後勁不繼,有的賣過一輪覺得差不多了,原來只是讀者的書緣有時差。條目多數目少,庫存就易出錯,因此需要盤點,以免讀者求書不得。(準不準確是後話!)最近整理從書展回店的廿二箱書,先從枱底逐箱逐本取出點算再放回原處,一來一回頗累人。不過有些久別重逢的書,再見仍是會怦然心動。幸會幸會。希望下次盤點不要再見(?)(原文刊於《微塵誌》第8期,2025年5月出版)

2025-06-03
〈回顧《致不甘離散的你》新書Small Talk交流會@界限:扁平時代,品味何來?〉

店長呢|2025.06.03論題發想自最近出版的《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雖說現代分眾,不易再有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卻看見往往是最刺激多巴胺的畫面、金句一時爆紅,曇花一現,然後難以速食的精妙作品則不受演算法關照,埋沒於資訊洪流中。//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和各種演算法纏鬥。早在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在尋找什麼、在慾望什麼以前,演算法就已經在試著猜出答案了。(…)當我聽音樂時,Spotify會推給我一大堆它預期我會喜歡的歌手和專輯,而我通常也會出於習慣,乾脆就聽這些音樂。//(p.18)我好奇在這種時代下,兩位作者如何建立和守護自己的品味。Gabriel分享自己受弟弟、Edgar的影響;Edgar則是受媽媽啟蒙,然後年少時自己去蒲唱片舖、電影中心,養出自己的口味。二人又不約而同提到,喜歡某作家的書,會再找他其他作品,而且書中又會滲透出作家的品味,例如跟村上春樹聽爵士樂。文化商品推陳出新,有時間當然想兼收並蓄,追看新書、新電影是自然不過的事,但舊書堆中也有驚喜,好書也值得重讀。小時候看不懂,長大後再讀又可。《拾香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魯益師的作品等等,經典就是每次翻閱也有新知。另外,兩位作者當晚多次硬銷界限XD 讀者多點上來,我們當然來者不拒啦~幸好店長們尚未被演算法取代,獨立書店可扮演著tastemaker的角色,為大家推薦暢銷榜單以外的寶藏。最後分享一段://亞馬遜書店的經營模式,完全是獨立書店的相反。一家獨立書店要能脫穎而出,那就得要打造出一種有個性而又吸引人的氛圍。讀者進到獨立書店之後,可能會發現架上的分類標籤獨樹一幟,突顯出店主人不同流俗的想法。例如有的獨立書店主打身心靈的書,有的則是主打藝術類或在地歷史的相關著作。獨立書店的店主,通常都對在地讀者的品味瞭然於心。透過選書和店面空間的布置,獨立書店就能在讀者心中創造出一種幽微巧妙的共鳴。有些書或許不是賣得頂好,但獨立書店還是有可能把它放在顯眼的位置,藉此突顯出某種獨特的理念和風格。//(p.70-71)導讀書也不錯喔,我們也硬銷一下《謎樣的森林——與你沉迷文學導賞36則》好了🤣《扁平時代》又引用了兩位法國哲學家的話。伏爾泰說:「要成為有品味的人,光是能夠在作品中看到美,並且明白美在哪裡,這都還不夠。你必須要能感受到美,並且被這美所打動。而且,光是不明所以地有感受、被打動,這都不夠:你必須要能分辨各種感受的細微差異才行。」孟德斯鳩說:「有品味的人,懂得如何又快又準地審度身邊的每樣事物,並且看出它們能夠給人帶來多大的樂趣。」我再加上台灣作家黃麗群的說法,有品味的人能分辨主觀喜惡跟客觀優劣,即使面對你不喜歡的作品也可以說出它的好,反之亦然。在被壓扁的環境下,我們仍有一份不甘,架起手臂守護好眼光和選擇權,真好。====================《致不甘離散的你》作者:張浩嘉、丘敬峰 出版社:界限書店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2025-06-01
〈捨不得一間店,寫得出一首詩:書店及新詩班雜談〉

店長呢|2025.06.01其實體感上,書店今年最大的風波已過,大家現在看到的只是餘波蕩漾。(更何況,我們的突發報道根本是其他同業的日常。)昨天界限的人流和生意很好,希望大家日常多抽空去逛不同書店。情感驅動是一時的,長遠會生出耐藥性,人與人之連結才是真實的。而空間承載這一切。如昨晚讀書會所述,我們需要身體參與、同步互動,有文化空間讓我們好好見面交流。但大家都知道獨立書店的「脆弱性」——不是說店長們易哭,而是既沒有牢固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維繫它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又太大;它被摧毀很容易,搬遷或結業是平常不過,人要道別卻很難。店長呢和店長他、店長爸是在「七份一書店@集成中心」認識的,2022年6月,我經營U01 KUMA、他們經營U04 小寫。當時選了周耀輝老師的書辦聯乘創意寫作活動,三人開了個名為「U01 X U04 = 7749」的群組,活動則名為【7749又七份二個一齊玩嘅創意練習】。七份一只有半年,「一出世就開始倒數緊」。即使珍重地過著每天,甚至最後辦了告別活動,仍是覺得許多心聲難以言說。當時在彼此的招牌背面簽名,以為年末倒數象徵著日子歸零後各散東西,沒想過再有機會重聚,還是以真正的合夥形式。各式合約不過是紙,真正的牽絆不是這些。但因著接手界限,群組又「浮」了起來,《7749》尤像武林秘笈、通關密語。三月旁聽店長他的【新詩寫作入門班(第二期)】,其中一份功課是參考飲江〈玄奧〉,記一個與時光流逝有關的活動,終於藉此寫下這首稚氣的詩:===============Leanne〈7749〉七份二個一齊玩嘅創意 練習: 一幅餃子地圖,十五分鐘 一張活動宣傳圖,兩天 一個墜手木刻名牌,半年 我們在它背面簽署後依依惜別 倒數十秒後乾杯,轉身 跨年,以為一切從此歸零 行事曆始延綿著,十萬八萬字 分別去教三五七日 寫作: 新詩、小小說、實用文 但我們再次轉身,十一月十一號 在低磅數的書紙上簽署 商業登記一年,寬頻兩年 「租約一生一死,我們注定流浪。」 如果虛偽欺瞞出爾反爾也不用離開 就賴在沙發上躺平,等到下一代 獨立書店盛世===============6月16日便是「七份一書店@集成中心」三周年,這段時間我們又惋惜告別不少獨立書店:閱讀時代、Urban Space、見山、繪本童樂、瀞書窩、覺閣、字字研究所⋯⋯你也希望以獨一無二的方式紀念你的書店回憶嗎?或是將難以言說的心聲,寄寓在詩的語言?歡迎寫過或從未寫過詩的各位,跟店長他一起閱讀(他所四處搜羅的)書店詩,進入那些你未必到訪過的書店時空,再仿作一首詩送給你心愛的書店。===============【「捨不得一間店,寫得出一首詩」:書店詩作坊】日期:6月11日(三) 時間:19:30-21:00 地點:覺閣(西營盤保德街27號號地下)@knockknockbookstore 費用:$100(回贈$50書券於活動中即場使用),活動收益全數支持覺閣營運 報名:google form (link in bio)導師:界限書店店長/詩人劉梓煬 @lesterlty_notebook 界限書店店主、創意寫作導師、文學活動策劃。曾獲恆大中文文學獎新詩組冠軍、大學文學獎新詩組優異獎。作品散見於港台文藝刊物。* 詩作坊名稱,啟發自社區藝術計劃「記不起一個人,哼得出一首歌」

2025-05-26
〈回顧《致不甘離散的你》新書Deep Talk交流會@一拳:以筆墨對抗brain rot〉

煙腸L|2025.05.25現代人被迫與時間競爭,但總有人不甘被洪流裹挾前進,選擇紮穩馬步,停下欣賞沿途的風景。分隔兩地的Edgar和Gabriel在5G時代以書信交流,如序中所述,確實是「男人真正的浪漫」。在交流會開場時,尚未入正題館長一鳴便邀請大家加入以信傳情的行列,感受這種現代人專屬的浪漫。 1. 書信體Edgar説收信後不會立刻執筆回信,他會先反覆閲讀Gabriel的信,再「擺一擺,攤一攤」。書信的精髓在於給予雙方沉澱的時間。在那七至十天,他消化信中的文字並在生活中找素材,把思緒濃縮成精華才正式落筆書寫。WhatsApp的訊息往往是零碎且即時的,與書信相反,經常會流於自説自話,失去了聆聽、回應和提問這些交流的要素。書信體的延遲性正是其浪漫之處,為雙方都留有思念的空間。Edgar收信後會在日常中想到異地的Gabriel,繼而想像他的生活,好奇他的近況。Gabriel説自己很喜歡提問,這種表示好奇、不斷深入挖掘的態度是治療「對話自戀症」的良方,一來一往的對話屬書信體的價值所在,是自顧自的侃侃而談永遠無法達到的深度。 2. 出版一鳴提到Gabriel和Edgar的書信中不時會談及時事,例如2024年南韓醫生罷工事件。Edgar形容選擇出版是為這些早已被遺忘的社會事件「留一個格」,保存在書中以作記錄,這二十二封書信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讓讀者能穿越回2023至2024年,回顧當時的時政。一鳴説香港人身邊總有一位身在異地的親友,近年離散的傷痛成了社會的氛圍,這正好回應了Edgar對閲讀意義的看法——借作者的文字言説內心難以言喻的情感,相信他們的書信也替讀者言説了不少心聲。除了閲讀,寫作也能治療靈魂,城市人每刻都有幾千幾萬種外在的刺激,我們都在如海浪般襲來的資訊裏遇溺,根本沒時間和自己對話,更不用説了解自己的經歷和思緒。寫作並非作家專屬,Edgar認為應降低閲讀的門檻,實則寫作亦應如此。信柬的來往看似是了解異地親友的生活,其實同時亦在疏理自己的思緒,深度對話不僅是與對方的交流,更是與自身靈魂的對話,《致不甘離散的你》為讀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最佳示範。 3. 大腦腐蝕(Brain rot)Gabriel把大腦比喻成肌肉,肌肉不鍛鍊便會肌力下降甚至流失,大腦亦是如此。人工智能的出現令人依賴科技、怠於思考,思辯能力下降亦是預想中的結果。現代人對便捷的追求使閲讀亦淪為速食文化。Edgar説作者用一部作品敘述悲傷,但人卻不解其意義,為何不能直説「悲傷」?一條三十秒的短影音就能激起強烈的情緒,這種不講求質量,只追求便捷的文化令人失去了品味過程的能力,習慣了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如Gabriel所説,科技還削弱了人的想像力。閲讀Roald Dahl等功力深厚作家的小説時,自然能在腦海中為人物建構出鮮明的人形,而科技卻把遙不可及、虛構的一切具象化,令這一代的小朋友想像力不再活躍。面對時代的無奈,Edgar仍能一轉角度,說在現今的文化環境下更應從自己做起,多談書、多參與讀書會,亦強調不希望把Youtube和Netflix妖魔化。交流會結束前,Gabriel向參加者提出一個建議,鼓勵大家培養送書的習慣。閲讀後,把書籍送給一位你認為會和此作品產生火花的親友,雖然這看似微不足道,但他相信這樣一切就會在無聲中改變。書信是這世代的奢侈品,這種真誠且浪漫的文字是需要努力保存的,非常感謝Gabriel和Edgar把這些美好的文字記錄成書。隔著半個地球以信傳情,實屬21世紀的港人浪漫。 ====================《致不甘離散的你》作者:張浩嘉、丘敬峰 出版社:界限書店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2025-05-25
〈讀《痛史》:被創傷污損的時代〉

馮曉彤|2025.05.14你上一次痛是甚麼時候?偶爾走路扭到一下,或者乾燥時被紙張𠝹傷,因感冒而喉嚨灼熱⋯⋯我們人人也會經歷痛,只是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時長時短。不過《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講述的,卻是一種跨越個人、持久、深入、難以磨滅的痛。此書由著名漢學家白睿文撰寫,透過互相對讀多部電影、文學、攝影、音樂等,再次剖開中國20世紀所經歷的巨大傷疤,包括霧社事件、南京大屠殺、二二八事件、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及香港回歸。雖然《痛史》按時序分析歷史事件,但白睿文很有條理的分類已令人眼前一亮。譬如第一部分主要關於八國聯軍或日本等外在殖民威脅,令中華民族在文化與人民精神面貌上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痛楚。進入第二部分,卻是關於「自己人打自己人」,中國人如何迫害、批鬥、殘暴彼此,一針見血地歸納出共產黨立國後的慘況。當然,香港讀者最感興趣的,或者是書的最後部分——「香港 1997」。表面上,回歸是最不血腥的,但白睿文從歷史進程來看,回歸導致大批港人外流,其影響不下於先前提及的物理暴力事件,因為回歸就是在這些暴力陰影下的一次舞會、疊加多層恐懼而不敢不順從的歡迎。作者藉着陳果、王家衛、徐克、陳冠中、黃碧雲等人的文藝濾鏡,銳利地觀察回歸的各個細節和微妙變化,從而概括出這是「預想的創傷」、一種新式的痛。但是為甚麼要透過作品去理解,而非單純的史實?這也是《痛史》最精彩的部分,因為歷史是不斷變易、延展,我們理解時,往往不是單純依賴客觀數據或資料,而是摻雜著情緒、牽動痛覺而與當下共鳴。除了白睿文精闢的學術論述外,《痛史》所援引的影像或文字,都特別讓人深刻,例如李暐《鏡子:天安門》拍著一個長髮頭顱懸在街上飛行,以超現實的藝術,諷刺官方把天安門事件當成一場幻影。藝術可以是虛構的、想像的、超越常理的,但內裡裹住的不安與痛苦,卻是真實的。白睿文從藝術角度去看歷史,反而使敘事更鮮活、立體,多於傳統史料所能言喻。同時,作者亦不失批判,例如《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有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之嫌,作者從它的表達手法探討其失當。把書托在掌心,它有逾500幾頁:是傷痛的重量,墜在心頭。以前覺得暴力必定離我們很遠,而香港表面上總是風平浪靜,但經歷這幾年,社會都活在創傷的時代。街道尚且可以抹乾,但記憶中的血跡不能洗去。====================《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作者:白睿文 (Michael Berry)   譯者:李美燕, 陳湘陽, 潘華琴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2025-05-12
〈回顧【華語文學書友聚】#1—4:接下來如何?〉

店長呢|2025.05.12有些活動籌備得累,有些活動消耗體力心神,唯有「華文聚」是我覺得只有招人報名最累XD 分享少許心得給活動搞手參考一下,一起想想書被買回家後還可以如何被打開來讀。 【一、開辦原因】許多文青都由日本文學領進門,韓江勇奪諾貝爾獎後又多了人留意韓國文學,但我個人偏好華語文學,不用隔一重翻譯去感受故事與文字的質感。尤其作為本地獨立書店,經常會想:新書出版後邀請作家來分享,然後呢?讀者買了書、書出版了一年,然後呢?或許有個名目鼓勵大家一起讀、一起討論,華語文學就此會多了十幾個恆常讀者?加上大E人的強烈分享與交友欲,事就成了。 【二、考慮因素】每月一聚,讀幾篇選文,一年下來也讀了幾萬字。不過讀書會的期望管理總是難事,既不希望讀者來吃快餐,又怕預習文本讓人吃力。某次我參加讀書會,明明說沒看過書也可以一起討論,結果感覺從頭到尾被排除在外;另一次較多參與空間,但劈頭就脫離文本直接開展討論,結果東拉西扯不著邊際。直至去年,煙腸Jer在實習期完結前舉辦《摺紙動物園》讀書會,現埸輕鬆且專注的氣氛令人印象深刻。終於得到良好體驗,便想不如我也來辦。 【三、活動定位】1. 選書以店長的主觀興趣為優先(適用於所有活動XD)2. 我只是個唸過中文系的普通讀者,還是專攻語言多於文學的,所以只想替大家敲敲門,引介不同華語文學作品,而不是「導讀」。(有時唸創作系的店長他也會主持,不過他也認同這定位。)3. 承上,主持負責選篇、介紹作家、帶領討論、推進流程,但要令討論豐富,還得靠參加者現場讀過文本後互相交流碰撞。4. 承接界限一直以來的風格,活動不設門檻,所以擁抱任何有或沒有文學底子的各位,且名為「書友聚」而非「讀書會」,以人為本。5. 收費門檻也降到最低,非會然$50會然$20(全數回贈作書券),每月過來也可以儲起書券,遇到喜歡的書才買。 【四、現埸情況】#1陳慧(小說;16人) 若問我最想介紹的華文作家肯定是陳慧,作品文學性強卻平易近人、香港元素豐富、也多人讀過方便討論。節錄〈拾香紀〉、〈焚香紀〉、〈弟弟〉共讀,不過內容太多只好蜻蜓點水,活動後的討論更好。#2社畜(散文;5人) 首發作家太有名的代價是後繼乏力XD 讀了《努力是癮》覺得連一個文學獎也沒入圍太可惜,所以來跟《致白目者》對讀社畜的苦與樂。幸好難度與篇幅適中,參加者亦樂於分享,甚至比較兩位作家的筆鋒,兼具生活與文學上的討論。#3身體駕駛員X假仙女(散文;9人) 找來店長他助攻,談談《只能用4H鉛筆》和《假仙女》的男女身體經驗。準備內容時找對讀的角度,一步步歸納出「打理自己、身體缺憾、軀體與命運」三點,有種柳暗花明的感覺。文本與討論也有趣,個人的收穫更多。#4海邊的房間(小說;5人) 去年年尾在Threads分享這本書,許多讀者追買致多次補貨,想著一定要找機會討論這本(所以人數太少有點失望哈哈)。不過文本太好,只讀一同名短篇6000多字已夠討論一小時,人少少反而對小說的人物、情節、結構也有著力討論,是我最滿意的一次。(已有學校邀約讀書會,無限歡迎!!) 【五、觀察檢討】1. 作品太有名怕多人讀過,太新怕讀者不認識,但與人數多寡好像沒有關係。歡迎其他選書建議,例如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語文學作品。2. 一個半小時剛好,活動完結後有空間讓討論發酵。選星期四晚是出於大家可能週五晚有約,或留給其他活動嘉賓,但好像對全職人士不太friendly?歡迎意見。3. 店長他喜歡準備妥帖,分享細節觀察引導讀者回應,確保參加者掌握文本的看點和脈絡;我則喜歡提出幾個分析的方向和疑問,就著大家的回應再作交流,會比較多意外收獲(但需要控埸不致離題)。這是學院派跟紅褲子的分別嗎?XD4. 平衡生活感與文學性的作品,討論起來最舒服,不過也想涉獵多些類型。同樣歡迎意見~5. 我覺得讀散文好玩在作者特別的體察,不論是共鳴或衝擊,與自身的碰撞也很有趣;讀小說則可以不斷挖掘彩蛋,想像作者是如何構思、下筆、雕琢,從對人物的理解反思如何待人自處。6. 而這些與書友一起經歷更有趣,希望一直辦下去~(就算沒有人報名,我和店長他也會二人相聚等大家歸來XD) ====================【宣傳及預告】今個星期四就是本月聚會:#5一個棲身的地方,店長他與怪獸Min主持。據Min所言,新生代台灣作家裡值得多留意何玟珒,奪得多個文學獎,根底深厚筆觸獨特。店長他和店長呢讀了都喜歡!這本散文集大部分收錄她19歲寫下有關家庭/家族的事,看似老土讀著卻會眼前一大亮,亦是以創作思考他人的好好示範。歡迎來玩!有預讀文本,早報名比較有時間消化喔~

查看更多

本地獨立出版

查看更多

香港的文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