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活動情報】界限長期有好多活動,想報名或者租埸都可以過嚟呢邊!

【選書主題】最新一期 百無禁忌!界限仝人同大家拜個早年XD

【六折!】界限換季六折清書(╯•̀ὤ•́)╯兩本免運費!文學/人文社科/財經科技——售完即止!

訂閲電子報~

每月兩次最新上架消息,唔怕錯過好書─=≡Σ((( つ•̀ω•́)つ

界限網誌

2025-02-26
【微塵誌】〈愛書人不要太「店長」〉

店長呢|2024.12.24又到年尾,不免俗地寫下一些新年目標,明年同樣時間便可對簿公堂——沒有啦,自得其樂而已。書寫當下,今年還未看夠50本書,跟去年差不多。大概再拼一下就可以過關了,但看書又不是儲印花,少看一本不會缺了一杯珍珠奶茶。有些書覺得讀下去不過癮;有些書捨不得太快讀完;有些書想待熱潮過後再細讀。擱下這刻不想讀的書,傾聽內心的聲音,拒絕亂紛紛蜂釀蜜,是好事。另一方面,努力挑選、進貨、上架的書,總希望它們賣得好,常常有種壓力要讀得再快一點、再多一點。經典著作,慢讀不遲;熱銷新作,已經賣得很好,少我一篇書介不差;最近介紹太多文學書,要讀些非虛構才夠多元化⋯⋯漸漸耽誤了許多以閱讀為樂的時間——原來當千般有趣的事變成工作,也會咄咄逼人。所以,來年作為愛書人的目標,是放下「店長包袱」,好好看書。至於作為店長,不要定目標,許願就好。願經濟再差,人們都不會擱下喜愛的書本;願界限創意不斷,推邊本賣邊本,繼續有本地和世界各地的書展、書市集可去;願我們持續精進出版技藝並勇於嘗試,機會來時才可以問心無愧地接住。(還有,今年讀《做書的人》感受很深:窩在辦公桌上太久,必定要多運動平衡身心。)最重要的是,願我們都擁有創作自由、出版自由、閱讀自由^_^(原文刊於《微塵誌》第4期,2025年1月出版)

2025-02-13
〈差點被書名嚇跑的精彩小說——來上一堂美味食物及情緒價值滿滿的《化學課》吧!〉

Candy|2025.01.27📖 Lessons in Chemistry ✍🏻 Bonnie Garmus  🖨️ Penguin一開始看到《Lessons in Chemistry》(中譯本:《化學課》)這個書名時,並沒有太吸引到我,抱着覺得應該是與化學有關的科學小說的心態看了頭幾頁,卻發現劇情挺有趣的,敍事方式也很合我的口味,所以便繼續讀了下去。這本書你當然可以稱它為一本提倡女性主義的小說,因為這是貫穿整個故事不可或缺的訊息。但是,令我驚喜的是當中還有一點懸疑故事的元素,劇情很豐富但沒有冗長的感覺。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的美國,講述化學家Elizabeth Zott作為女性在職場和學術發展上受到各種制肘,在這個被男性主導的化學界中,E的實力一點也不被重視,令她難以進行自己的研究,更別論能在化學界創出自己的一片天。但這一切,都在她遇上當時行業內最有名氣的化學家Calvin Evans後有了轉機。他們相識、相愛,成為了對方的知己,更一起進行研究。很可惜地,他們的幸福並沒有維持很久,一場意外奪走了C的性命,E要再次孤軍作戰,在生活和事業中找到自己的道路,這也是令她後來成為飲食節目”Supper at Six”主持人的開端。在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E如何不斷經歷人生低谷,卻「關關難過關關過」,最後逐漸找到自己的幸福。在這當中,不得不提的是她那堅毅不屈的性格,以及獨立自主的形象。為了突顯這一點,作者以其他女性角色的各種呈現對比出E的特別。例如,Miss Frask是在E所工作的研究機構中的秘書,她為人帶點機心、喜歡附和男性,她十分不喜歡E,因為E美麗的外貌吸引了很附男性的目光。相反,E完全不着重自己有沒有得到男性的青睞,只想好好發展自己的事業。E在C死後認識並漸成好友的鄰居Harriet也與E的形象全然不同,H給人一種良家婦女形像,然而她一直忍耐暴躁的丈夫,默默承受這不幸福的婚姻多年。這種個性與E截然不同,因為她遇到不忿的事的時候往往都會主動作出改變,令自己脫離任何「有毒」的環境/狀況。在這些女性角色的比較下,E的言行都會讓你知道她不是「一般」女性,並且在當時社會可說是一個「奇怪」的女性。E後來為了養家糊口而主持起飲食節目,以她獨特的風格,教育廣大家庭婦女寓煮食於化學。這一部份也是我在整本書中最喜歡的劇情,就像在看着她在掀起一場革命,除了煮食及化學知識外,她也在告訴所有女性——你有一切的自由去追尋自己真正的夢想,創造自己的價值;而同時也對男性表明——你們的意見如何其實無人在意。另外,我也很喜歡E會在節目中經常說的一句hook line “Children, set the table. Your mother needs a moment to herself.”(「孩子們,你們來擺餐桌、準備餐具,讓媽媽可以有點自己的時間。」)這句說話令我很感動,因為這其實呼應了當初H提醒她生活無論多忙、多混亂,都要每天留一丁點時間給自己。這除了再次令我想起她們之間的友誼外,也說明了E已經領悟到這句話的重要性。她提醒了所有女性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刻,這一個不為任何人、只為自己的時間,這也點出了女性和家庭主婦是整個男性主導社會、各個家庭都需要尊重的關鍵角色。總括而言,個人來說很享受這本小說,當中的轉折雖然不是很新穎和比較容易預測,但也是恰到好處的劇情發展。看完這本小說後,我去看了改編而成的同名劇集,感覺上兩個形式都有好看之處,而劇集中的一些改動我也覺得有昇華故事的作用,所以我也十分推薦先看小說,後看劇集,感受這個故事的不同呈現方法。~~~~~~~~"Lessons in Chemistry" is not a very attractive title for a novel to me initially, as I assumed it must be a story related to science. However, after reading a few pages, I found it captivating not only due to the plot but also the author's narrative style.The story is set in 1960s America and revolves around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of a female chemist, Elizabeth Zott, which were consistently underestimated and ignored by her male colleagues and the company she worked for. This made her career path in the chemistry field challenging. However, after she met Calvin Evans, they developed a strong bond, fell in love, and conducted research together. Unfortunately, their happiness was short-lived as Calvin met with a tragic accident. This event prompts Elizabeth to find her own way forward, eventually leading her to host the cooking show "Supper at Six.”While reading the book, I followed Elizabeth's journey through its ups and downs, and I was impressed by her perseverance and independence. The author effectively highlighted her personality by contrasting her with other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For instance, Miss Frask, the secretary at the Institute where Elizabeth worked, was a people-pleaser who harbored some jealousy towards Elizabeth due to her beauty, which garnered attention from male colleagues. In contrast, Elizabeth prioritized being recognized for her skills as a chemist over how she was perceived as a woman. Another character, Harriet Sloane, Elizabeth's neighbor, presented a different contrast. Harriet, a gentle woman, endured an unhappy marriage without standing up for herself, a choice Elizabeth would not have made, as she would have sought to escape such a toxic situation.She became a host for a TV cooking show later because of the need to earn a living. I like this part of the story the most because I admired her confidence and the way she integrated her chemistry knowledge into the show, highlighting the scientific aspects of cooking. This added an educational dimension to the show, empowering women viewers with knowledge and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fidence and independence.  Elizabeth's catchphrase on the show, "Children, set the table. Your mother needs a moment to herself," echoed the support she received from Harriet during challenging times, it made me feel so touched when thinking of their friendship and support to one another. Elizabeth reminded everyone that all women should have their “own” time, the time that is not for others’ good but oneself. This also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omen and housewives played a vital role that should be respected by everyone in the male-oriented society during that era.Overall, I thoroughly enjoyed this book. While some plot twists may have been predictable, the story's development was engaging. I even watched the TV show adaptation after reading the book, and both were exceptional. In fact, I found certain changes made in the show to be even better than in the book! This story is truly remarkable and highly recommended.=========================《Lessons in Chemistry》 ISBN : 9781804990926 BY (AUTHOR) Garmus, Bonnie PUBLISHER : Transworld Publishers Ltd     PUBLICATION DATE : March 02, 2023

2025-01-18
〈讀《男言之癮》:男性說教不只出一張嘴〉

店長呢|2025.01.16「其實我學過/聽過/知道呢樣嘢,不過都係冇出聲聽佢講晒⋯⋯佢好煩。」妳有多少次被mansplain之後,如此跟人抱怨?作者甚至在宴會上,被一個男人自鳴得意地推薦她的著作,侃侃而談,只因他見《紐約時報書評》介紹。直至友人提醒他三、四次書是作者寫的,他才聽得入耳(然後繼續雄辯)。這是九篇散文的源起。//對方已經指定要我扮演天真無邪的少女,而我也入戲頗深,因此完全願意考慮,或許同一時間可能還出版了另一本討論同樣主題的書,而我不知為何竟忽略了。他已經開始跟我談起那本重要著作,臉上掛著那種我太過熟悉的得意洋洋,一個男人滔滔不絕時就會如此,雙眼直直盯著自身權威國度那模糊的遙遠地平線。//(p.23)雄辯滔滔——女性永無止境的戰爭。然而,男人對女人的侵害不止於言語,而是從暴力威脅至強暴至謀殺:例如在美國每九秒就有一個女人被打、每分鐘就發生一起強暴案、有93.5%入監服刑者並非女性。這是全球必須正視的議題,卻有許多人研究白人/貧窮/精神問題/吸毒男人的侵害案件時,從校園到家庭到所有場景下歸因於任何事,就是無視性別因素。//在美國以及這個地球上,到處都有許多女性遭受強暴以及暴力的案例,只是我們幾乎從來不曾視為民權或人權議題、也不認為這是一種危機或甚至是模式。暴力不分種族、階級、宗教或國家,但確實有性別之分。//(p.41)Not all men,當然同意,但正如不是所有同一種族/地區的人都會強暴女人,這對討論或改善情況毫無幫助,男性只是在為個人開脫,和將問題拋回女性身上指責她以偏概全,何不是另類blame the victim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因為正所謂「香港人最鍾意踩香港人」,男人怎麼就不愛批判男性?割蓆與落井下石皆是人性,但在性別議題中,男性只與男性割蓆,然後對女性落井下石,always women。網絡上有一說:又不見勞權問題或原生家庭,有人說not all bosses、not all parents。第三章,作者以IMF前總裁性侵女服務員案件,折射出性別與種族、財富不平等交織成階級制度下的強權壓迫;第四章,作者指出保守派反對同性婚姻背後,或許擁護著不可撼動的性別分工;第五及第七章,作者分別以一幅畫及一個名字說起,顯示女性「被消失」的歷史;第六章,作者向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黑暗時代女性書寫致敬,介紹她的不同作品。最後兩章,作者回到語言本身。許多創傷每天默默發生,若沒有一套共同語言,大家就看不見男性侵害女性有多普遍與嚴重,甚至將女性發言貶抑為不可信。從性騷擾、婚內強暴、mansplaining到manspreading,時而瑣碎幽默,時而重擊要害,倡議女性權益者要為各種暴力命名,讓傷害被正視、被言說、被入罪。//家暴、男言之癮、強暴文化以及性權利是其中幾種重新定義世界的語言工具,說明了許多女性每天要面對的問題,並開啟了開始改變世界的管道。//(p.180)話語權是一切的開始,卻不該是倡議的終點。讀完這本書,我看了電影《墮下的對證》,多了一分思考:當男女性別分工互換,本該由男性說出口的證詞,有否因女主角說出而變得可疑?在女性變得無話可說之前,先看看父權、階級、男子氣概,都對我們男男女女及各種性別做了甚麼。P.S. 老實說,明明只須歸納書中所述,但我從落筆到發佈本文時仍會擔心引起爭議,畢竟女性主義在香港就似禁忌不可提(很切合今期選書主題),但說了出來才有後話,在書店閱讀,得到思考的養分,是理所應當是好事。P.P.S. 都要利申返,身邊有許多尊重欣賞關愛女性的男性朋友,但只要暴力金字塔尖上仍有那撮被男性特權掩護的人,女性永不可能免於恐懼。====================《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作者:蕾貝嘉・索尼特 譯者:徐立妍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2025-01-15
〈讀《在城市迷路才是正經事》: 玩一場永不爆機的城市遊戲〉

店長他|2025.01.14作者陳舊靈魂喜歡在城市散步,既寫字又影相。閱讀之前好奇,到底為何她有用不盡的熱情和好奇心探索城市?讀後覺得,城市散步在她筆下像有無窮吸引力的遊戲,令人難以自拔。🎮作為闖關遊戲 在她眼中,城市散步好像闖關遊戲: 「若果是闖關遊戲的話,欲挑戰更進階的關卡,必須通過不斷地累積去闖關,以儲步行里數、觀察時數的玩法去豐富資料庫,儲取城市裡各種人文風景、社區物件和隱藏的寶藏。」(p.29-30)有些難度5**關卡,更可以由我們自行設計。作者有天剛巧搭到120號電車,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那輛。當駛到春秧街(唯一供電車穿行的街市)時,她靈光一閃,立刻下車,舉起相機,捕獲「120電車穿梭擁擠的春秧街」這個「黃金畫面」。成功通關!🎮作為畫鬼腳遊戲 香港道路四通八達,去一個目的地,路不止一條。搭的士當然不想被兜路,但散步,何妨行遠一點?作者有天打算沿著大埔道,一直下行到嘉頓山腳。走到山腰,斜坡上有眾多條樓梯。害怕迷路的我應該會驚慌,樂觀的作者則看到樂趣:「走著走著才發現,我們像極了在玩畫鬼腳遊戲,走哪條樓梯都能著地,但卻有著不同的選擇。……若果再行多次的話,我也不敢擔保能覓到相同路線。」(p.44)條條路也能到達目的地,非常奇妙。🎮作為英雄勇闖異世界的遊戲 頭兩章都寫香港,第三章作者遠走澳洲塔斯曼尼亞。作者家人已移居此地,但她想留港,於是家人邀請作者在澳洲塔斯曼尼亞住上一段時間,看看體驗如何。塔斯與香港,就像是兩個性格極端的情人: 塔斯「放眼望去盡是一片平房,要走到市中心的話更是一場遠征。成長於熱帶氣候的國度,更難以適應南極冷風刮臉的感覺」。(p.105)作者就像落難英雄,在異地失去擅長的城市散步自娛絕技。但一邊探索塔斯異世界,一邊回望香港,則更能比較得出香港的特別之處。🎮作為戀愛攻略遊戲 愛城市有時也像愛人。 例如重回兒時舊地,「以熟悉又陌生的視角去重新認識深水埗,用力去捐窿捐罅,再次跟這位舊情人重修舊好」(p.60); 或者離開一個地方:「好比失戀後,當那種怨懟的情緒褪去後,那段關係當中的美好重新浮上水面,你會不禁懷念,甚至懷疑自己會否做錯了決定」。(p.160)而作者與情人約會的記憶,又收藏於城市各個角落。最後一章放閃程度爆燈,她與男友初次約會就去露營,後來攜手走遍香港各處,一起體驗、拍照、寫字,互相陪伴,勁浪漫超溫馨。城市每秒幻變,散步不祈求完全掌握我城面容,而是在一次次經歷裡重新認識、無限接近。權力者主宰遊戲規則,只講功利,而我們自設規則遊走,與我城談一場永不休止的戀愛。====================《在城市迷路才是正經事》 作者:陳舊靈魂 出版社:蜂鳥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2025-01-07
【微塵誌】〈香港文學 Marketer〉

店長呢|2024.09.25又到新學年,開始收到書展邀約。書目有限,不可貪多務得,唯有在師生想看到,與我們希望展銷的書之間找個平衡——例如在世界戰爭史旁邊放一本《香港眾生七千年》,或者在東野圭吾旁邊放幾本《偵探冰室》。非虛構或流行小說,校方一般沒有太大期望(但有限制),而談到純文學書籍就不同,例如西西、也斯、小思要有,學生做閱讀報告時也會挑這些書(許多學校的指定讀物仍是《目送》或《唐山大地震》)。它們之所以是長銷書和安全牌,總有其理由,卻有許多學生不喜歡甚至從此抗拒閱讀,這是賣書人最不樂見的。前陣子在Threads有一則帖文,批判近來本地文學獎的得獎作家都寫得差勁,討論下來又說是主觀上她不喜歡;問她喜歡哪些作品,竟貼了一則內地作家的文章,前後矛盾,觀點乏力。我認為多少與其對香港文學的exposure有關:根本未具足夠欣賞文學作品的包容和眼光,不知道好書好在哪,喜歡就說好討厭就說差。堅持創作已不易,許多新晉作家就此受到不公平的審判,如果他們因而擱筆又是誰的損失呢?話說回來,相信大家找我們辦書展而非老牌書店,多少看重界限的活力和可能性,所以我們毫不客氣,帶《家·寶》也帶《南歸貨車》,如果有學生兩本都讀了並寫出有板有眼的評論,我們就算成功了。(原文刊於《微塵誌》第1期,2024年10月出版)  

2025-01-07
【微塵誌】〈做書與賣書的微妙平衡〉

店長呢|2024.10.27書本從無到有,到流傳至讀者手上,有條不盡完善的產業鏈。大型出版社和書店分工明確:編輯、行銷、倉務;店務、採購、CS⋯⋯獨立出版和獨立書店則不是這樣,通常成員只有數人,身兼多職,兩者之間關係緊密。有些賣書人,日子久了就會「身痕」策劃自家出版,包括我們、留下書舍、獵人書店、見山書店、閱讀時代等。書店在產業鏈最尾端,身兼出版是為了多賺一分錢?是也不是。出一本內容、設計、行銷都好的書,有機會回本或賺點小錢,但每一步都絕非易事。作為直接看到讀者和銷售報表的最前線,書店只是剛好觀察到市場需要,認識不少創作者和設計師,擁有銷售和辦活動的場地,僅此而已——當你有話想說,鑽研出版便是自然不過的行徑,人人都配享有發聲的自由和快樂。不過兼顧出版,對書店來說當然有金錢以外的好。自家出版是最好的品牌實踐,讓大眾知道:如果這家書店只能賣一本/幾本書,那會是怎樣的書?為了讓這些書好看、好賣,書店人可以去到幾盡?有時讀者買書不只為了內容,製作時的backstory也是「閱讀」的一部分,這時與讀者較親近的書店便有優勢。但術業畢竟有專攻,我們寧缺勿濫,不宜太急進太貪心,免得粗製濫造出自己也看不順眼、不想入的書(也是對自己的提醒)。(原文刊於《微塵誌》第2期,2024年11月出版)

2024-12-19
〈讀《臺灣漫遊錄》:來一道寶島布甸〉

樂仔|2024.12.12近來臺灣作家楊双子憑《臺灣漫遊錄》英譯本,夥同譯者金翎一舉斬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成為臺灣文學圈傲人的佳話。一,關於作者楊双子是何方神聖呢?這名字並非一個人,其實是雙胞胎姊妹楊若暉與楊若慈的共用筆名,姊姊若慈主力小說創作,妹妹若暉主力歷史考據與日文翻譯,二人珠聯璧合是為「楊双子」,而「双子」乃日文雙胞胎之意,而非繁簡誤植。這筆名對於作家本人而言意義深厚,因為其中的妹妹若暉已經不幸於2015年罹癌逝世了,而本書是姊姊若慈連著妹妹的份一同寫下的悼念之作。小說中的王千鶴有著當小說翻譯家的願望並非巧合,而是意有所指的影射,在書中最後附錄的〈麵線〉一文中這樣寫道:「來不及的餘生共酌,來日若有機緣天堂重逢,我再向青山小姐舉杯吧!」,在一個愛與溫情的故事背後,其實醞藉著少有人知的哀切與思念。如果這個得獎的消息能上達天聽,想必妹妹一定會替姊姊高興吧。 二,得獎的含金量那這個獎實際有多強呢?大概風評能與布克國際獎差不多。參考韓江先得布克獎,繼而問鼎諾獎的先例,則該獎實力之堅強可見一斑,可以說是臺灣文學站上國際舞台的新高峰。挾著楊双子折桂的餘勢,讓我們聊一聊《臺灣漫遊錄》這本出入歷史與百合於無物的好書吧。 三,引子 你對日據時代的臺灣風土瞭解嗎?昭和年代的南國寶島蘊藏著哪些令人垂涎的珍饈美食呢?你會想到以歷史百合小說這樣的方式來瞭解這段歷史嗎?恐怕大部分香港讀者對以上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畢竟,誰會對這樣冷門的東西感興趣呢?除非——那是一部敘說著動人故事的長篇小說,帶你透過文字穿越百年,故國神遊,領略彼時彼地的臺灣風情,以及感受一對少女真摯不渝的百合情誼之作。而這裡所謂「百合」者,並非單指女女之愛,而是泛指一切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情誼,而在楊氏的作品裡,更多的或許是一種友達以上的曖曖內含光情感,乍看之下你絕對會以為《臺灣漫遊錄》是本旅遊書吧?就跟《日常運動》歸入養生保健類一個道理。但它確確實實是一本虛構的長篇小說,並且值得讀者一再細細品讀呢。 四,簡介且先略略介紹一下故事梗概吧:富紳出身的日本小說家青山千鶴子,應邀來臺巡迴演講,與臺灣大族庶女、通譯地陪王千鶴作伴沿著縱貫鐵路吃遍臺島。由本書目次首章「瓜子」至終章「蜜豆冰」止,共十二章皆以不同的美食為篇名,以食物來串連故事的線索,循鐵路路線從基隆臺北到臺中臺南,帶讀者遨遊三四十年代古早臺灣的風土面貌。 而在這一趟吃與吃與吃的旅途之間,在全然不同文化教養長大,性格一抑一揚、一剛一柔的兩個千鶴,彼此交流文化與思想,享受那個保守年代裡女性婚姻前凝佇的珍貴時光。原來,嬌小溫柔的王千鶴並不似外表安於閨閣,而是有著當小說翻譯家的宏願,千鶴子聽聞後,出於同為女子的共鳴與同情,明白女性要擁有獨立職涯的不易,便升起想助缺乏家族奧援的王千鶴一臂之力的想法,卻不想這個好意卻因為某些不可逆的因素,惹得兩位少女誤會頻頻⋯⋯⋯⋯與此同時,戰爭的陰霾日重一日,兩人所希冀的命運到底會何去何從呢? 五,布甸的比喻好了,再說下去就劇透了。說回筆者讀此書的閱讀體驗,怎麼說好呢?還是以食物比喻吧,就好似入口即溶的美味布甸:語/口感輕盈而又細膩綿密,味道/內容甜美愉悅的同時,其實深含層次,你能感覺到作者想在小說裡表達的情感內核是什麼。布甸表面上的褐色糖漿則是兩個少女之間細緻動人的情感故事,內餡裡蘊含著對生於斯土地與歷史的省思與熱忱,這從作者對日據時代的一切事物:包括地理環境、社經環境、時代背景等,乃至於人物的說話口氣等方面均考據入微、嚴謹精審可以看出。作者在展演小說技藝的同時,其實也鎔鑄進了學術研究的精神。以文學創作的手法去增補、重整、闡釋當年這段的史料,女媧吹氣般賦予其活蹦亂跳的生命氣息。如此小說匠人,不可不說一生懸命。而好吃的布甸當然會齒頰留香,小說的文字亦帶餘韻,加上恰到好處的節奏掌控,帶向解謎的故事高潮,千鶴子與王千鶴最後怎麼樣了?她們會分別走向何種命運呢?在你把布甸祭入五臟廟的一刻,所有謎團都會見分曉的。《臺灣漫遊錄》像布甸的另一層解讀,就是其老少咸宜的特性。你如果並非是純文學的一貫讀者,「少女」、「臺灣鐵道」、「美食」這幾個關鍵詞不會背叛你,足以讓你一頭栽進那個洋溢昭和風的南國寶島的歷史氛圍了,憑著趣味十足的故事節奏和流麗自然的文字對話,純粹看就非常爽了,恐怕沒有讀者會跟多巴胺過不去吧。當然,你如果愛讀純文學,想發掘更多故事的深度,解析其中的隱喻的話也是無比歡迎。筆者僅在此拋磚引玉,小說在看似輕鬆愉悅的敘事中其實不時提醒著讀者一件凝重的事實:在這趟臺日百合的美食之旅中,其實是蘊含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永恆、且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的,即使內地人(日本)的千鶴子如何心無芥蒂,如何一視同仁也好,本島人(臺灣)的王千鶴也無法能全心全意地領受這樣的好意,原因無非是彼此身份階級的差異,不是一句大剌剌的「小千,我們一起吃遍臺島吧!」就能消弭的,比起這是服膺劇情的老土設定,其實更是那個年代赤裸裸的歷史現實。不說主角二人的交接這麼明顯,在很多看似無足輕重的配角對白裡其實也暗流湧動,例如在首章「瓜子」中,臺中市役所職員同時也是灣生的美島對千鶴子的無理要求時說:「這個世間,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結合後文千鶴子與王千鶴的誤會,恐怕一語成讖;又如「菜尾堂」章中,千鶴子費盡心思尋訪的女名廚阿舖師明確拒絕她說:「我只說一次,聽好了。我不幫日本人做菜。」凡此種種,皆透露出小說的意旨之一,其實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交加纏繞的複雜愛恨關係,從而指認自己的身份為何,這樣的解讀除了建基於個人的文本理解之外,還可從楊双子的得獎感言中看見端倪: 「我書寫,是為了回答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人,我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臺灣的未來。」如果你能明白書寫者的苦心孤詣的話,那似乎一切就盡在不言中了。 六,結語是的,一個百年前的故事在一百年後仍能激盪著漣漪,彼時彼刻與此時此刻,歷史不重複但總會押韻。這本小說用文學書寫投影出的歷史實境與本土心念,實在值得香港讀者們細細品讀/嚐,筆者筆墨有限,且借用一句陶詩收尾吧:「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道臺產布甸,好吃,又有營養,在此向各位文學老饕誠心推薦~(筆者按,關於本書乃悼念之作的看法,乃是參考來作家朱宥勳的解讀,想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完整全文可上他的FB細讀喔。)

2024-12-11
【微塵誌】〈搞手只求繼續搞〉

店長呢|2024.11.04最近寫作狀態不錯,十天內寫了七篇文章,現史無前例提早半個月開筆。想撰文一篇,回顧我寫的活動回顧。最近界限剛換選書主題,邀請了字型保育者、出版社及設計師前來,由書封開拓出更多討論。難得有多位猛人分享,講解得深入清晰,稍作疏理就可輕鬆下筆,我也樂於記下重點方便重溫,所以每個活動完結三天內必寫好。沒錯,自肥是活動目的,也是堅持之動力。不少人關注獨立書店,知道這幾年開業的都依賴活動收費和人流,若有吳靄儀、區家麟、劉以達等名人出手,還會打爆場地。但前線業者所見,經濟下跌加上演算法大亂,活動的叫座力減少,一推即爆的光景已不復再;讀者變得更謹慎,可能觀望到活動前夕才得悉、才報名或放棄。搞手不怕確認報名「多啲嚟密啲手」,只怕人太少讓嘉賓失望,怕參加者尷尬得日後更不敢來,也怕自己焦慮業績,索性多辦穩陣的活動而失去初心。看著參加者和嘉賓熱烈交流,其實我所害怕的事大多不會發生,甚至大家都很珍惜這種機會,越冷門越少人越難得;好幾位讀者參加了第一場【Look Front】發現執到寶,又接著報名下一場——但這麼高質的活動,居然只有寥寥數位可在現場體驗和見證!人數不似預期,每每感到可惜,不過,解法大概就是一路統籌,一直回顧,再一起展望。(原文刊於《微塵誌》第3期,2024年12月出版)

2024-12-04
〈讀《潮汐之間》:心境澄明的寫作〉

店長呢|2024.12.02有留意獨立書店動向的話,應不難發現它是近期寵兒。這本海藍小書,到底有何等魅力?由獨立書店同業「島民」出品,設計貫徹簡潔特色,文字精煉卻不矯飾;散文四卷26篇,描繪島民眾生相。你所想像的島民生活,書中都有——優哉悠哉,樂也融融小確幸;所不能想像的亦有——情侶吵架、嚴母罵子、就地生產⋯⋯ 城市夜燈不滅,清晨又有辛勤做工的人,生活是沒日沒夜。離島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光線、季節、情緒的變化敏感許多。作者季明觀察入微,逐筆勾勒出離島寫照,饒富電影感://薄暮降臨,它穿過一條窄窄的巷子,來到一棵老樹下。這棵老樹立在小巷的盡頭,枝葉繁茂幾乎蓋過樹幹。它挨着一座白色矮房,粗壯的樹根探出水泥路,一部分樹根伸進了矮房的牆裏,帶出一道道細小的裂痕://(p.20)//薄暮再次降臨,島上的燈稀稀拉拉地亮了起來,這次卻聽不見黃狗淒厲的吠叫。牠是否發現老樹已被修剪,認不得那是一棵樹而不再對牠表達悲傷?//(p.25) 天氣變幻之莫測、人類無為之渺小,尤其島民有許多照顧自己的工夫。季明亦擅長捕捉自己和身邊人的小動作,記錄與大自然共存而哭笑不得的日常://抬頭看,鋪了白色牆紙的天花板中間,有一處正聚着一大滴水。一秒不到,水滴便脫離了天花板,撲向厚厚的一沓紙。我站在天花板的小洞和桌面間形成的無形的柱子旁,看着水滴一次次的形成和一次次的紙上渲染。這是一起自然往文明裏滲透的事件,哪裏還有水不能抵達的地方。//(p.16)//樓下,老人將屋前和屋後的葉子都掃到一處,露出光禿禿的士路。從屋裏拿出簸箕,將葉子都趕上簸箕,乾枯的葉子就在上面擠擠搡搡。老人將它們抱回到屋中,過了一會,空中飄着一陣燒焦的味道,夏天在廚房裏死去,秋天就從那裊繞上升的薄煙中漫出來。此時,手指山登山路上跑下一個帶着墨鏡和口罩的島民,手舞足蹈,大聲說着:「終於停雨了,下了整整一個月!」//(p.95) 火與水、樹與土與昆蟲,城市統統嘗試著迴避;大西北、九龍或港島人,極其量是交通地理或風景之別。然而,季明能呈現出島民「不尋常而自然」的生活,並細細描繪其聯想與感通,令人嘖嘖稱奇。//文字能幫助我理解以前做的事。這就像我喝芝麻糊時不小心灑了些在桌上,一群螞蟻很快出現,將這滴芝麻糊清理地一乾二淨。文字能否也像這些螞蟻一樣,將我的愧疚疑慮清理得一乾二淨?//(p.114)//我走在通往碼頭的橋上,迎面走來一個身體極其不協調的人。他的步伐像是在跳舞,又像是在踩着看不見的石子。(⋯)不禁笑了,我們都如此這般在世間搖晃,就像島上的每一個人一樣,或蹲着,或站着,或行走,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生活的潮汐中尋找平衡。//(p.146) 除了大自然,他也把人事與人情看得通透,妙用比喻,不牽強亦不矯情://道了謝,又回到掛着一盞羽毛吊燈的屋中。擦拭角落的灰塵,努力將自己的一部分放進來,想着那間我搬離的房子,我的痕跡正在死去,慢慢變成灰塵,也許會惹得住進來的人打個噴嚏。人和人之間的交換,不過是灰塵的交換。//(p.11)//今天,孩子的哭泣,她無處可用,困難家庭補助早就拿到手。她儘管讓他哭,嗚嗚嗚嗚嗚的哭聲,像是一隻飄在生命長河中不起眼的蒼蠅,等着安排好的蠅拍將之拍得扁扁的,不會有人關心貼在牆上毫無生氣的屍體。// (p.54) 城市許多煩囂,離島生活卻同樣美中不足。人與自然、人與人群,要拉開一段距離,才可保持心境澄明,但這段距離如何拿捏,要時時刻刻反思、作出調整://追上來的文明、愛、注視,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尚未來得享受我的孤獨,那片海,那麼近,那麼遠,一回頭,就看不見,聽不到。只有偶爾片刻的想像,海才回來。我害怕那些追上來的東西,打斷我的孤獨,驅走那片海。孤獨是養分,吃太多,也許會瘋狂。因此,我也需要那些追上來的東西,在剛剛好的時間,喊我。但這個世界哪有那麼多剛剛好的東西,多得是超量和不足。//(p.139) 作者由一開始鋪敘離島日常,漸漸內探自己的生活與寫作狀態,讀到最後,我們彷彿走進了其澄明的內心,一同領悟://我們為什麼玩耍,我們為什麼笑,我們為什麼跳舞,我們為什麼相擁,我們為什麼寫作?一切只是因為想做就去做了。有人喜歡畫畫,有人喜歡種樹,自然而然,做着喜歡自己做的事,並無其他。(⋯)寫作不是為了驅散恐懼,也不是為了排解煩悶。寫作就像呼吸,是生命的本能,是靈魂的需要。//(p.150) 一本小書,如一粒小石給丟進河中,泛起層層漣漪。這本散文好看,適合每逢年尾多愁善感的你。====================《潮汐之間》 作者:季明 出版社:島民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2024-11-24
〈訪【季風帶書店】及【本屋書店】:港式治癒〉

店長呢|2024.11.24前陣子剛知道台灣多了一家香港人開的書店,時間關係,這次沒有排在行程——11月19日,竟在到達季風帶書店的最後一哩路看到她。到了季風帶所屬的街號,會看到前往書店指示牌,眼前卻是一間鞋舖。問過老闆後推開後門,在裡間踏上一層樓梯,首先入眼是一對指示牌,向左走向右走。先去右邊的季風帶。走廊放滿文藝活動的宣傳品和書店的明信片,入內空間四正開放,有自家出版作品、馬來西亞出版專櫃,還有世界文學與政治的選書。店員親切介紹後,我挑了《不中聽文集》和《香港關鍵字》,坐在收銀處旁邊的座椅,翻看書頁卻見字粒的筆劃散開成紊亂的畫,我像突然失讀。店內沒播一點音樂,只有雨聲淅瀝迴於室內,拍打發漲的腦袋,敲盪風雨欲來的眼窩。當下感覺待不下去——我需要躲起來。買了張明信片,便起身往另一邊。左邊名為本屋書店。空間明亮寬敞,四張豬肉枱擺滿繪本與心靈書籍,左邊書架除了類似的書種,還有治癒系小說、書店之書、藝術書籍,和零零舍舍一格香港之書。旁邊有展覽,相對的主視覺牆是一大片洞洞板架起繪本的海,相當壯觀,可惜我的心情未跟上。甫執起羅冠聰《時代推著我們前行》,店員便走近,說可進房間裡看書,有時間也可以看看展覽。我徑直走進房裡,找個門外看不清楚的位置,開始釋放眼淚。界限喬遷之後沒了暗室,有時也會懷念。選書與外面差不多,但可以隔絕了煩囂,休息夠了再出來。房外面、樓梯旁有張長枱擺滿文創品,看著有點眼熟,其中寫著”try to be nice sometimes, but always be kind”的明信片像敲中了我心底最柔軟一塊:人最崇高的美德為善良,不是嗎?店員又來介紹,原來是香港畫師的作品。另有一幅作品,正是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交界、界限樓下的夕陽,驟覺窩心。店內處處可見小心思,歡迎讀者駐足、翻閱、欣賞、感受,還有一份溫暖問候,神似已結業的Hiding Place。結帳時,店員見我眼眶紅紅卻沒多問,也許他從我選好書那刻已經明白。道別後,開門、下樓,收拾心情後回到香港。寶島有美麗的人和書店,會把你好好接住;難受時可再回來,休息夠了就回去。(向左走向右走都可以喔!)

2024-11-22
〈訪【現流冊店】:野生捕獲所有酷東西,鮮活的書店〉

店長呢|2024.11.18台灣書業有許多值得香港參照的地方。兩地社會文化相連,不少香港讀者也愛台灣書店行旅,這次向大家介紹愛店——「現流冊店」。忘了從哪裡開始認識她:年初沐羽得獎時掛的紅布條?去年獨書祭?還是「文化幣包裹」企劃,或是「出版行銷取暖會」?反正留意了一段時間,既赴台北書展,很想親身去看看這地方。當天傍晚騎自行車深入小巷,見新書分享會進行中,繞個圈回頭剛結束,友人拿了譯者簽名,我們也買了一瓶龍眼酒,跟潔珊店長打個照面,他說沛澤店長在外參加台語文學有關的市集。獨立音樂、文學與歷史、酒與咖啡,就這麼融匯在小小隱世書店之內。這一次再訪,本是來參加今年的「獨書祭」,無奈颱風影響場地,活動延期,但機票住宿都訂好了便按原定計劃來台。現流跟界限一樣搬過家,新址在大街轉角處比較易找,空間亦感覺闊落了一點。沒能聽團,至少也要來點⋯⋯「現流南洋咖哩/每日限量供應」。開門內進,沛澤店長起身迎候,我翻過菜單一遍後毫不猶豫地點餐。咖哩很好吃,濃而不膩帶微辣,雞肉和蛋紮實、薯仔鬆化、蝦片酥脆、小魚乾香醇,還有青瓜漱口,配淡淡的美祿剛好。在獨立書店裡吃咖哩,空間裡多了一種「味道」XD 有點像機舖,在這裡泡半天,累了便吃飯果腹,不過玩的是書與音樂的遊戲。趁上菜前逛一圈,門邊是大片玻璃窗吧枱,左邊保留了洞洞版架起的唱片牆,另一邊轉角則有一櫃台灣歷史文化書籍。店長不避套書或枕頭書,說明要了解台灣歷史,不可求快而讀得粗淺。旁邊地台架起一排圖集,再過去就是擺滿台語文學與工具書的矮櫃,和展示新書封面的區域,從矮至高各適其適。頭一轉,三大排華文文學選書羅列於眼前,不乏經典文叢、新晉得獎作、歷史記事、自然書寫、性別文學、類型小說,甚至香港之書,新舊出版和和氣氣排排坐,目不暇給;來回掃視著,總覺會漏了誰,就重複地看了又看。店內以木框劃了半開放的服務台,腰以下的書架安放著音樂藝術選書、漫畫和唱片。回到對面比唱片牆挖深一點的區域,店長笑稱「網咖區」(就是「機舖」),我移步安坐於此,腰以上是世界各地翻譯文學,以下許是些新書庫存或二手書。一大片平木板,店長不用來鋪展新書「豬肉枱」,刻意守住空間感,還有插座和WiFi,作家和學生適合來趕稿趕論文。潔珊見到我帖文,記起年初見過面,主動開聊。二人考慮很久,無奈決定活動延期,不過這週竟有連環颱風,如沒延期就要一直擔心了,幸好嘉賓都明事理,養精蓄銳下年二月再見。他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唸研究所,選書上不難看出對多元社群的關懷。談到馬來人聲援巴勒斯坦,故未參與法蘭克福書展,原來他們的護照寫明不得入境以色列。 潔珊說,許多小時候的理所當然和不求甚解,長大後才知始末。這令我想到剛看完的《小暴力》,他說才讀了一章,我就不劇透。又聊到新開的市民書店,原來是他慫恿朋友開設的傑作。那邊選書多點人文社科,這邊就可以專注文學多一點。這種「分工」又跟香港的獨立書店有異曲同工之妙。後來我開始借地方工作,跟沛澤各佔網咖區的兩邊;有人訂了五點的位子吃咖哩,潔珊外出買菜又回來;客人來,大快朵頤又離開。書店回復平靜,萬籟俱寂,我也結帳去吃晚飯了。文青很忙,興趣很多,要關切的事也不少,要捕捉一切活現的酷酷的「現流仔」——數以年計被困,是無從疏解的痛苦。從書開始,到整個人的生活方式,到社會的理想形態,不徐不疾,我們需要很長的時間探索下去。

2024-11-13
【微塵誌】〈店長的主線與副本任務〉

店長呢|2024.08.22最近有一週假期,窩在家裡書不離手,父母都問怎麼不用顧店——我在做「暑期作業」啊。出版社那麼用心做書,作者那麼努力寫書,我希望除了在書展期間流水式推薦,也可在忙碌過後仔細閱讀並介紹。(這樣有放過假嗎?) 要做好獨立書店店長的主線任務,大概就是選好書,然後用各種方法推書。書店空間只得幾百呎,選甚麼書固然重要,一本重磅書加上店長擅長的媒介(包括但不限於:照片、圖像、文案、影片、錄音⋯⋯)推波助瀾,可以賣上百本,界限有《獨立書店似顏繪》,一拳有《真愛的功課》,諸如此類。 然而,賣書宜開放但不宜硬碰,也許不選甚麼書更重要。開放予本地獨立出版社或獨立作者的新嘗試,讓他們多一處曝光總是好的;但不宜硬碰與書店或店長風格合不來的書,一來陳列和行銷上會有困難,二來許多獨立書店的讀者會「配票」,如果找不到書與店的連結就會去別家買。正如界限與一街之隔的序言大哥,暢銷書榜是兩道迥異風景。(不過若是潛力股,入定幾本「傍身」也無妨。) 完成暑期作業書單,分享文摘或篇章讀後感,就是目前的主線任務;17天讀了6本書,KO四分之一。有同業說我的閱讀速度好像很快,的確,六月的高強度編輯校對工作使我成長不少。但店長可不能只會選書推書,我是時候回到場上「打副本」了,包括但不限於回覆來信、辦活動、掃地、核帳、換水、出版、網店出貨、搬運⋯⋯(原文刊於《微塵誌》創刊號,2024年9月出版)

查看更多

本地獨立出版

查看更多

香港的文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