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呢|2024.12.02

有留意獨立書店動向的話,應不難發現它是近期寵兒。這本海藍小書,到底有何等魅力?由獨立書店同業「島民」出品,設計貫徹簡潔特色,文字精煉卻不矯飾;散文四卷26篇,描繪島民眾生相。

你所想像的島民生活,書中都有——優哉悠哉,樂也融融小確幸;所不能想像的亦有——情侶吵架、嚴母罵子、就地生產⋯⋯

 

城市夜燈不滅,清晨又有辛勤做工的人,生活是沒日沒夜。離島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光線、季節、情緒的變化敏感許多。作者季明觀察入微,逐筆勾勒出離島寫照,饒富電影感:

//薄暮降臨,它穿過一條窄窄的巷子,來到一棵老樹下。這棵老樹立在小巷的盡頭,枝葉繁茂幾乎蓋過樹幹。它挨着一座白色矮房,粗壯的樹根探出水泥路,一部分樹根伸進了矮房的牆裏,帶出一道道細小的裂痕://(p.20)

//薄暮再次降臨,島上的燈稀稀拉拉地亮了起來,這次卻聽不見黃狗淒厲的吠叫。牠是否發現老樹已被修剪,認不得那是一棵樹而不再對牠表達悲傷?//(p.25)

 

天氣變幻之莫測、人類無為之渺小,尤其島民有許多照顧自己的工夫。季明亦擅長捕捉自己和身邊人的小動作,記錄與大自然共存而哭笑不得的日常:

//抬頭看,鋪了白色牆紙的天花板中間,有一處正聚着一大滴水。一秒不到,水滴便脫離了天花板,撲向厚厚的一沓紙。我站在天花板的小洞和桌面間形成的無形的柱子旁,看着水滴一次次的形成和一次次的紙上渲染。這是一起自然往文明裏滲透的事件,哪裏還有水不能抵達的地方。//(p.16)

//樓下,老人將屋前和屋後的葉子都掃到一處,露出光禿禿的士路。從屋裏拿出簸箕,將葉子都趕上簸箕,乾枯的葉子就在上面擠擠搡搡。老人將它們抱回到屋中,過了一會,空中飄着一陣燒焦的味道,夏天在廚房裏死去,秋天就從那裊繞上升的薄煙中漫出來。

此時,手指山登山路上跑下一個帶着墨鏡和口罩的島民,手舞足蹈,大聲說着:「終於停雨了,下了整整一個月!」//(p.95)

 

火與水、樹與土與昆蟲,城市統統嘗試著迴避;大西北、九龍或港島人,極其量是交通地理或風景之別。然而,季明能呈現出島民「不尋常而自然」的生活,並細細描繪其聯想與感通,令人嘖嘖稱奇。

//文字能幫助我理解以前做的事。這就像我喝芝麻糊時不小心灑了些在桌上,一群螞蟻很快出現,將這滴芝麻糊清理地一乾二淨。文字能否也像這些螞蟻一樣,將我的愧疚疑慮清理得一乾二淨?//(p.114)

//我走在通往碼頭的橋上,迎面走來一個身體極其不協調的人。他的步伐像是在跳舞,又像是在踩着看不見的石子。(⋯)不禁笑了,我們都如此這般在世間搖晃,就像島上的每一個人一樣,或蹲着,或站着,或行走,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生活的潮汐中尋找平衡。//(p.146)

 

除了大自然,他也把人事與人情看得通透,妙用比喻,不牽強亦不矯情:

//道了謝,又回到掛着一盞羽毛吊燈的屋中。擦拭角落的灰塵,努力將自己的一部分放進來,想着那間我搬離的房子,我的痕跡正在死去,慢慢變成灰塵,也許會惹得住進來的人打個噴嚏。人和人之間的交換,不過是灰塵的交換。//(p.11)

//今天,孩子的哭泣,她無處可用,困難家庭補助早就拿到手。她儘管讓他哭,嗚嗚嗚嗚嗚的哭聲,像是一隻飄在生命長河中不起眼的蒼蠅,等着安排好的蠅拍將之拍得扁扁的,不會有人關心貼在牆上毫無生氣的屍體。// (p.54)

 

城市許多煩囂,離島生活卻同樣美中不足。人與自然、人與人群,要拉開一段距離,才可保持心境澄明,但這段距離如何拿捏,要時時刻刻反思、作出調整:

//追上來的文明、愛、注視,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尚未來得享受我的孤獨,那片海,那麼近,那麼遠,一回頭,就看不見,聽不到。只有偶爾片刻的想像,海才回來。我害怕那些追上來的東西,打斷我的孤獨,驅走那片海。

孤獨是養分,吃太多,也許會瘋狂。因此,我也需要那些追上來的東西,在剛剛好的時間,喊我。但這個世界哪有那麼多剛剛好的東西,多得是超量和不足。//(p.139)

 

作者由一開始鋪敘離島日常,漸漸內探自己的生活與寫作狀態,讀到最後,我們彷彿走進了其澄明的內心,一同領悟:

//我們為什麼玩耍,我們為什麼笑,我們為什麼跳舞,我們為什麼相擁,我們為什麼寫作?一切只是因為想做就去做了。有人喜歡畫畫,有人喜歡種樹,自然而然,做着喜歡自己做的事,並無其他。

(⋯)寫作不是為了驅散恐懼,也不是為了排解煩悶。寫作就像呼吸,是生命的本能,是靈魂的需要。//(p.150)

 

一本小書,如一粒小石給丟進河中,泛起層層漣漪。這本散文好看,適合每逢年尾多愁善感的你。

====================

潮汐之間
作者:季明
出版社:島民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