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馮曉彤|2025.05.14
你上一次痛是甚麼時候?偶爾走路扭到一下,或者乾燥時被紙張𠝹傷,因感冒而喉嚨灼熱⋯⋯我們人人也會經歷痛,只是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時長時短。
不過《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講述的,卻是一種跨越個人、持久、深入、難以磨滅的痛。此書由著名漢學家白睿文撰寫,透過互相對讀多部電影、文學、攝影、音樂等,再次剖開中國20世紀所經歷的巨大傷疤,包括霧社事件、南京大屠殺、二二八事件、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及香港回歸。
雖然《痛史》按時序分析歷史事件,但白睿文很有條理的分類已令人眼前一亮。譬如第一部分主要關於八國聯軍或日本等外在殖民威脅,令中華民族在文化與人民精神面貌上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痛楚。進入第二部分,卻是關於「自己人打自己人」,中國人如何迫害、批鬥、殘暴彼此,一針見血地歸納出共產黨立國後的慘況。
當然,香港讀者最感興趣的,或者是書的最後部分——「香港 1997」。表面上,回歸是最不血腥的,但白睿文從歷史進程來看,回歸導致大批港人外流,其影響不下於先前提及的物理暴力事件,因為回歸就是在這些暴力陰影下的一次舞會、疊加多層恐懼而不敢不順從的歡迎。作者藉着陳果、王家衛、徐克、陳冠中、黃碧雲等人的文藝濾鏡,銳利地觀察回歸的各個細節和微妙變化,從而概括出這是「預想的創傷」、一種新式的痛。
但是為甚麼要透過作品去理解,而非單純的史實?這也是《痛史》最精彩的部分,因為歷史是不斷變易、延展,我們理解時,往往不是單純依賴客觀數據或資料,而是摻雜著情緒、牽動痛覺而與當下共鳴。除了白睿文精闢的學術論述外,《痛史》所援引的影像或文字,都特別讓人深刻,例如李暐《鏡子:天安門》拍著一個長髮頭顱懸在街上飛行,以超現實的藝術,諷刺官方把天安門事件當成一場幻影。
藝術可以是虛構的、想像的、超越常理的,但內裡裹住的不安與痛苦,卻是真實的。白睿文從藝術角度去看歷史,反而使敘事更鮮活、立體,多於傳統史料所能言喻。同時,作者亦不失批判,例如《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有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之嫌,作者從它的表達手法探討其失當。
把書托在掌心,它有逾500幾頁:是傷痛的重量,墜在心頭。以前覺得暴力必定離我們很遠,而香港表面上總是風平浪靜,但經歷這幾年,社會都活在創傷的時代。街道尚且可以抹乾,但記憶中的血跡不能洗去。
====================
作者:白睿文 (Michael Berry)
譯者:李美燕, 陳湘陽, 潘華琴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