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店長他|2024.06.11
店長他寫詩,但一直未介紹過詩集,這次為《閒物廢歌》開齋了。《閒物廢歌》是詩人、策展人、石磬文化社長池荒懸第三本詩集。
話說美國詩人史蒂文斯有首名作〈注視一隻黑鳥的十三種方式〉,我參考形式,寫成〈閱讀《閒物廢歌》的十三種方式〉,從十三個角度切入介紹這本詩集。
一:睇書先睇樣:多封面設計
《閒物廢歌》是精裝本,紋理質感很棒!這本書類似韓團專輯,有多達五個不同封面。界限現在有「月亮款」。
二:睇完樣再睇相
書裡面有作者拍攝的黑白透底照。有些呼應詩作,呈現真相與幻覺的相似,例如封面的「月亮」,原來只是月亮磁石貼,並非真正月亮。有些呈現去留的思考,例如有開不走的船、空凳。
三:風格多變
《閒物廢歌》共分三輯,既有以意象為核心的城市詩,亦有比較平易近人、明朗、少用意象的賦體詩,可以看到近來香港詩的不同趨勢。
四:內容觸及面廣闊
內容上,這本詩集對於社會、個人生活、音樂、地誌也有所涉獵,部份詩作較直面後2019年的社會情緒狀態。
五: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飄流
池荒懸在外國留學多年,後來回流並長居香港。即使在香港,面對社會急速轉變,也會生出彷如不在香港的鄉愁。作家羅貴祥在推薦序就提到:「他文字總要往夾縫、縫隙裡漂啊、泊呀、奔流呀,搞得戚戚的。」
六:殊途同歸
近年戰亂頻生,池荒懸讀書時有位緬甸好友,畢業後仍有聯絡,好友更曾接待他在緬甸到處玩。緬甸內戰後,他有感而發寫下〈道路──遙望緬甸〉,結尾帶出connect的渴望:
「緬甸──香港
如果
路有兩端」
——〈道路──遙望緬甸〉(節錄)
七: 「閒物」──物件
生活中有無數物件,往往見證我們的人生。第二輯「閒物廢歌」寫物件,以生活物件「隔一隔」寫作,卻更深刻。
「倒掉隔夜咖啡
讓水從玻璃的紋理順落
像溺斃的蟑螂滑進水喉的深處」
——〈杯〉(節錄)
八:「廢歌」──音樂
池荒懸學習過二胡、色士風、電子樂器等等,詩句蘊藏音樂感。部份詩作呼應歌曲,例如〈長髮──聽《流波曲》有感〉、〈二極管──聽Aphex Twin與Global Communication有感〉。
九:南音
南音是傳統粵語說唱音樂,最近愈來愈多人著力保存這種珍貴文化。池荒懸在2021年參與了「南音研究計劃」,後來寫成寄調南音的〈波盪〉,探索詩的界限和可能性。
十:Cool!
池荒懸的詩作風格較冷峻,有時覺得幾「型」。
十一:家庭
池荒懸延續前作對家庭的思考,第三輯幾首詩也寫到父母,例如〈深圳河〉、〈WFH〉。〈色士風和鼓〉兒子也登場了,寫二人同樣喜歡音樂,但選了不同樂器,同中有異。
「途中幾歲的兒子選了鼓
這樣難得,至今已學了兩年
多音的節拍看似跳動得利害
可是如何帶一套鼓到處走呢」
——〈色士風和鼓〉(節錄)
十二:有貓
有貓就要like!
「不會說:貓很聰明
可是憂鬱讓牠們開朗的舉止
顯得與世無爭
更有深度」
——〈貓與歸墟〉(節錄)
(網上有池荒懸朗讀的錄音,配上電子聲效很特別!)
十三:店長他揮灑的汗水
石磬文化書倉位於榆樹街,空間不大,但也算守住一片天地。〈榆樹街〉從附近街道所見開始,慢慢寫到倉內環境、成員日常。喜歡這首詩,因為店長他另一身份是石磬文化的成員,轉眼加入超過六年,書店內的《閒物廢歌》就是我抬回去的,蘊含我(和所有做文學、做出版、做書店人)的汗水(這是個比喻)。
有什麼比貓更可愛?當然就是店長們 (灬ºωº灬)
====================
《閒物廢歌》
作者:池荒懸
出版社:石磬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