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呢|2024.10.27

書本從無到有,到流傳至讀者手上,有條不盡完善的產業鏈。大型出版社和書店分工明確:編輯、行銷、倉務;店務、採購、CS⋯⋯獨立出版和獨立書店則不是這樣,通常成員只有數人,身兼多職,兩者之間關係緊密。

有些賣書人,日子久了就會「身痕」策劃自家出版,包括我們、留下書舍、獵人書店、見山書店、閱讀時代等。書店在產業鏈最尾端,身兼出版是為了多賺一分錢?是也不是。出一本內容、設計、行銷都好的書,有機會回本或賺點小錢,但每一步都絕非易事。

作為直接看到讀者和銷售報表的最前線,書店只是剛好觀察到市場需要,認識不少創作者和設計師,擁有銷售和辦活動的場地,僅此而已——當你有話想說,鑽研出版便是自然不過的行徑,人人都配享有發聲的自由和快樂。

不過兼顧出版,對書店來說當然有金錢以外的好。自家出版是最好的品牌實踐,讓大眾知道:如果這家書店只能賣一本/幾本書,那會是怎樣的書?為了讓這些書好看、好賣,書店人可以去到幾盡?有時讀者買書不只為了內容,製作時的backstory也是「閱讀」的一部分,這時與讀者較親近的書店便有優勢。但術業畢竟有專攻,我們寧缺勿濫,不宜太急進太貪心,免得粗製濫造出自己也看不順眼、不想入的書(也是對自己的提醒)。

(原文刊於《微塵誌》第2期,2024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