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店長呢|2025.08.17
最近香港有《安》、《閒》、《學習微笑》等專欄結集出版,德國亦有一本小品文故事集。書名《各種悲傷》看似會讀得人痛心,其實正好相反——作者生動地寫下自己與鄰舍的「小確不幸」,最初無可奈何,到最後都會解嘲。筆觸、深度和篇幅都是恰到好處,我非常喜歡。
專欄這種密集而細碎的寫作模式,考驗作者取材和入題的功力,對我來說就像「清雪櫃」,要在眼前的素材庫找到下手的好位置。月初的分享會中,趙曉彤和陳子謙都提到曾刻意將專欄搭上時事熱話,最後都放下包袱,更自在地書寫。對,畢竟人不可能每天慷慨悲歌、義正辭嚴,更多是有點困擾、有點不解、有點荒謬,沒有被報道的大城小事。例如其中一篇寫作者與鄰居維澤小姐都是「失眠專家」,熟悉失眠的所有階段:極度清醒、專注呼吸與數羊(失敗)、嫉妒睡飽的人、憂慮與過度疲勞。
//過度疲勞的時候,你會喪失比例感:突然之間,一切都同樣可怕,不管是世界局勢,還是沒付的電視費帳單。
對,各種警告單。在失眠的夜裡,到處都是警告單,它們從上面飄下來,散落在床上,無需簽名就已經生效。(⋯)很抱歉,我們不得不確認,儘管無數次敦促,您還是沒有戒菸。很遺憾,儘管多次警告,您還是把一切都搞砸了。//(p.11)
軼事將平凡人連在一起,維澤小姐、波爾先生、史威特斯太太等鄰居在作者筆下鮮活,讀著彷彿多了幾個朋友,也更懂得苦中作樂。所謂人生近看是悲劇,作者正維持在恰當的距離敘述各人的小確不幸,不太輕浮又不太囉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有關作者兒子學習諺語,他們到處問人最喜歡的是哪句,然後不斷發現老生常談的犯駁之處,讀得人啼笑皆非(最後以「光陰似箭」溫暖地收結)。
//「等待帶來治癒。一句蒙古諺語。」史威特斯先生又說。史威特斯太太用批判的語氣說:「才不,心臟病發作根本不能等。」——「有意志就有出路。」史威特斯先生補上一句。史威特斯太太說:「這句話你去對被困在電梯裡的人說。」史威特斯先生嘆了口氣說:「愛爾蘭諺語:如果你想被批評,就結婚吧。」//(p.41)
散文貴乎真誠,這本書是真人真事令我覺得更好看。作者甚少寫自身家庭,大部分寫親戚、鄰居和陌生人,好對不太熟悉的對象點到即止。多看幾篇,你會發現作者的語調和結構(也能判斷自己是否喜歡)。就像身邊懂得說故事的朋友,很少是敘事天才,他們先有強烈的分享慾,再透過對方每次聽故事的反應去修正;只有才華並不夠,寫下去才可以找出自己的風格。我覺得好看的散文就像聽作者講故事,會看到他的音色、語調、節奏。最近見某位讀者很喜歡曉彤的《閒》,像他小時候讀何紫、阿濃,文風有如大人讀的兒童文學。
分享會上有人問到如何堅持寫作,兩位專欄作家來解惑最好不過。心急人曾經訂立每日一篇的目標,維持了幾天就告吹。子謙回應,如真能成,一年下來寫十萬字,比他專欄的字數還多。或許宜對自己友善一點,幾日一篇,覺得可以才增加難度,勝於一開始迫死自己。我作為隨性的人,並不相信人除了洗漱和進食可以有自然的習慣,每天強迫自己做某件事是違反人性的。不過加了限期就不一樣——以前補習叫學生多寫才有進步,自己卻久未下筆,於是一個月內每天寫作。
基於這個寫作計劃,我開始對身邊的素材更敏銳,或翻找自己積累的思緒,一一處理。若想了大半天都寫不出,就去看看書和電影,甚至這天就跳過,不要讓寫作變成苦差。最後我寫了廿多篇,看到自己明顯進步,但也知道不可能每天維持這種敏銳和密度(除非有酬金),計劃便告一段落。現在閒時有想法就會寫,狀態好的時候,腦海會自動跳出下一句;不好的時候,選個詞都要選幾分鐘。但不知不覺間,寫作已成為我的第二把聲音,可以不費唇舌地滿足分享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