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店長呢|2025.10.02
你是否也被一個人、一件事、一樣東西牽動著?擁有它令你愉悅、刺激、興奮;但你永遠覺得不夠,因此低沉、苦惱、焦慮⋯⋯
你知道戒掉它可以告別長期的痛苦,但你捨不得它帶來的即時快感——這就是成癮。
這本書揉合三個要素,說明戒癮的原理:案例、親身經歷、天秤的比喻。作者是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暨成癮醫學教授,接觸過無數「X上癮」的患者,由最典型的吸毒、酗酒、賭博,到性上癮、購物狂、暴食症、工作狂⋯⋯背後都體現了同一個大腦機制出現問題,即是爽(獎勵)與痛(代價)的失衡。
這機制有如天秤,當你付出了代價,諸如重訓、浸冰水、深思,就會得到爽感作回報;但當你預支了獎勵,同等的痛覺亦會隨之而來,甚至產生過量多巴胺,令你對獎勵的敏感度下降,不斷索求更多快感(爽的通漲aka壞掉的天秤),導致痛苦倍增。
//高多巴胺的商品會擾亂我們延後滿足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被稱爲「延遲折扣」的現象。
所謂延遲折扣,指的是獎勵的價值,會隨著我們必須等待的時間變長而開始下降。我們多數人都寧可今天拿到二十塊錢而不想多等一年。我們過度看重短期兌現之獎勵的傾向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對有形毒品與無形行為的成癮性就是其中一項。//(p.149)
書中以一個juicy的例子揭幕:一個自慰成癮的男子,以其物理知識製作了一部「機器」,能量控制在高潮未滿的狀態,只要醒著都一直開動⋯⋯大家可以自行閱讀他戒癮的波折,但作者有句話觸動了我:「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台自己專屬的自慰機器。」(p.33)過猶不及,無論多「正面」的癮頭,總有其危險性,社會並不鼓勵,但興趣有否成癮至影響生活只有自己知。
作者點出,在網絡年代我們更方便放大生活的亮點,隱藏自己的黑暗面。工作記事story突顯你勤勞用功的一面;但你不斷找事做卻逃避人際關係,不會有人知道,甚至要獨自承受現實的落差,更形孤獨。當你要好好洩慾,其他人更不可能知道你在手機上操作了甚麼,例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瘋狂購物、流連色情網站、玩遊戲、碌reels。作者不惜揭露自己讀網絡小說成癮的黑歷史,就是為了證明戒癮重點之一是「誠實」。若你好好面對成癮的事實、你所逃避的現實、需要先付出的代價(痛感),未來就會回報以爽感(或許要在很久很久之後)。
//在他呈現於線上的生活中,我二十來歲的年輕病人東尼會每天晨跑去迎接朝陽,會一整天投身於正面且雄心萬丈的藝術追求中,更不用說他還獲獎無數。只不過現實裡的他幾乎起不了床,會忍不住上網看色情圖文,找不到像樣的工作,而且還孤僻、憂鬱加上有自殺傾向。他的臉書頁面根本未曾反映他真正的日常。//(p.261)
然而,治療過程可能漫長,但方法簡單直接,就是阻斷與癮頭的接觸,如性成癮,就丟棄所有能引起性慾的環境物或封鎖網站,如有奇效——原來作者將多巴胺DOPAMINE拆解成八步,引導患者改變對成癮的認知,並下定決心戒癮,真實處境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套法則看來已幫助了許多人走出來。
閱讀這本書時,建議在心裡默念著你想戒掉的「它」,將自己代入每一個案例,同理他們的痛苦與愉悅。像我,之前想著糖分(還未戒掉),現在是一個人(剛開始)。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若你不想十年後、明年、下個月依然上癮,明天就是戒掉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