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店長呢|2025.07.26
(一)
一年半前協力出版《獨立書店似顏繪》,超額完成,首刷千本將近售完(未必加印),大家讀得津津有味,再來本「獨立出版」的書,應該也賣得過?不過剛收到主編阿豆的邀請時,既慶幸有人願意出手,又對成果半信半疑。
畢竟對比Ikey的手繪x實習x訪談,這本書邀稿語只有一句:「編輯人在職業生涯中曾遇見的人物或經歷過的事件,以及當中的所思所想。」
限制太少,反而令我思慮更多:
- 要聚焦於一件事,還是多寫不同的面向?
- 要寫獨立編輯的好事還是壞事/困難?
- 要寫成有用的書還是有趣的書?(誰要看?)
甚至想,不如阿豆告訴我其他人寫甚麼,我補點不一樣的。後來死線逼近,覺得算了,我寫我的故事,編輯不是我的事——至於我寫了甚麼,買一本來看吧~
(二)
獨立出版調查分享會之前收到書名,苦笑了一下,心想我在任何場合都要避免說出來XD 獨立書展第一天收到樣書,打開目錄看見跳脫多樣的15個標題,又笑了:這算是一種「掛羊頭賣狗肉」嗎?
如果大家期待一些不畏強權的霸氣故事,可能會失望。每人取其編輯經歷的一小塊,例如為素人出書、被善意接住、性格內向的掙扎⋯⋯拼湊起來,書名真義比較像那張高速公路上的meme,「不轉彎(?)」應加上一個玩味的問號。出版界在政治上或經濟上都無法安逸,但同業的臉總是笑笑的,輕鬆泰然。
編輯不常露面接觸讀者,其實我們之間的集體交流也不多,許多人的文氣都與我印象中有點不一樣,例如艺鵠的凱玲平日文靜內向,在書中竟然活潑地吐槽年少氣盛的自己,寫了很多又刪了很多內心戲;壹壹陸工作室的雄哥平日灑脫寡言,內心竟是如此單純溫暖,顧念書業裡每個角色;甚至我明明每天跟林逆(店長爸)聯絡,讀起她初次編輯的感悟仍有初聞。
(三)
作為一本談編輯的故事集,編輯可以下許多工夫:概念分章、型格排版、「曉飛」的設計,以滿足看倌和供稿同業的期望(壓力真大)。不過藍藍的天無招勝有招,做出一本簡潔但好看的書:每篇以專屬插畫為間隔,按氛圍和關聯排序,由迷惘、忙亂到自我懷疑、偶然受到啟發,繼續步步往前,堅定不移。
獨立書展第三晚,明明要談獨立出版的鬼故事(不是靈異事件,而是比鬼更可怕的人),卻在「何謂專業編輯」這一題留了很久。每本書有它的命,但專業的編輯對內容、設計、行銷等有一定要求,不會讓書敗在起跑線;業內不乏「半途出家」人士,自我培訓的方法無非是盡力做好細節,不斷嘗試與檢討,練出手感。效益常常反映在市場上,但我們早明白:有些書很難上暢銷榜,卻是討論的起點,帶我們前行。書賣不多還算專業嗎?獨立編輯的核心是「念」,最重要的武器始終是真心。K編的萬言書就是實證。刺中多少人、刺得有多深,不是一時三刻可知道。
話說第一篇是呂嘉俊的〈編輯萬能俠〉,我那篇卻有個小標題是「編輯不是萬能俠」(笑)。不過如果可以選擇,我們都想多一些同伴,不想那麼萬能。
最後送上我寫的一句:「獨立出版並不風光,書賣不多才是常態,但有最善良最可愛的夥伴,努力為讀者打開另類的閱讀風景,時時讓我自豪。」
====================
作者:呂嘉俊、曾凱鈴、鍾卓玲、陳偉雄、Kris Lau、岑蘊華、黃文萱、阿豆、林逆、張小鳴、K 編、廖詠怡、盧曼思、後話 H 編、Dawn Sze
編者:阿豆
出版社:藍藍的天
出版日期: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