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呢|2025.05.27

相熟的日校圖書館主任來訪,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希望備試期前辦最後一次讀書會——剛好我有空,剛好手上又有適合的文本,未至於信手拈來,不過準備一下還是足以應付有餘。

文本何來?我懂得不多,但喜歡四處吸納書訊。每逢Threads上有人問起推薦的台灣或華語文學作家,總有黃麗群的大名。見《海邊的房間》推出一輪復刻版(十二周年),拜讀後四處分享我的驚豔,引起不少迴響,多次斷貨又補貨。

年初開辦「華語文學書友聚」,每月選數篇小說或散文與參加者共讀,而《海邊的房間》早在我口袋名單之中。書友老是問起,辦了四次聚會終於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好好處理它;前幾個月我總是每次選讀幾篇文章,按現場反應調節討論的長度,但這次我有信心只讀同名短篇〈海邊的房間〉,六千多字足以撐起一個半小時的討論。

難得讀過書後有人一塊討論,把佳作反復咀嚼,讀得通透。不出所料,當晚就作品的敘事鋪陳(藏與露)、人物角色、結構與反轉等不同角度,讀者(或是我)先提出疑問、再與他人的觀點碰撞,沉默與感歎此起彼落,填滿九十分鐘。起碼眾人有個共識:黃麗群真是一名才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當晚竟只有五名參加者,這般刺激多巴胺的體驗竟只屬於我們六人。

因此,慶幸有入校機會,一來能夠活用精心準備的材料,二來滿足青少年讀恐怖故事的慾望——尤其起初讀它不以為然,再讀毛骨悚然。推薦大家。

(原文刊於《微塵誌》第9期,202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