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活動情報】界限長期有好多活動,想報名或者租埸都可以過嚟呢邊!

【選書主題】最新一期 百無禁忌!界限仝人同大家拜個早年XD

【六折!】界限換季六折清書(╯•̀ὤ•́)╯兩本免運費!文學/人文社科/財經科技——售完即止!

【劉偉霖】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上、下冊不分售)

【劉偉霖】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上、下冊不分售)

作者:劉偉霖
出版社: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ISBN:9789628271825


HK$248.0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商品描述
送貨及付款方式
顧客評價
商品描述
資深樂評家與影評人劉偉霖這本書有幾項特色,一是份屬專題著作,不是積稿成書的影評集。後者是近年香港出版的幾本電影書的模式,前者是撰寫碩士博士論文的典範。二是雖然它有學術著作的分量,卻不採用詳盡的注釋體例,僅有簡單的的腳註。三是儘管寫了詳盡的評述,並沒有套用任何文藝理論。四是觀點傾向客觀,樂意「其他論者大可從自己的角度,以及他們喜愛的學說或理論分析這些作品」(頁26)。本書亦有不少優點,給我最深印象的有以下六項。

第一,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本書的取材,源自35位作家、逾180部原著作品和222部電影。最早的小說是森鷗外的《舞姬》(1890),最近的是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2014)。最早的電影是《瘋狂的一頁》(1926,衣笠貞之助導演,川端康成編劇),最近的是石井岳龍的《箱男》(2024)和寶來忠昭的《癡人之愛逆轉》(2024)。小說是從明治、大正、昭和到平成年代,橫跨125年;電影是從昭和、平成到令和年代,亦接近一百年。全書的第一部,介紹了七位大文豪約90部作品,與衍生出來的約165部電影。第二部評述五位大作家,被五個大導演多次改編的作品。第三部有專章介紹吉卜力工作室及角川電影的文學改編電影。全書16章的內容非常紮實及豐富,書末還有五頁〈參考書目〉、廿二頁〈作品譯名對照〉和七頁〈導演索引〉供讀者作進一步的探究。

第二,順流尋覓,不遺餘力。一部小說被改拍成電影後,再被翻拍的畢竟是少數。本書全力以赴地追查並評介這種翻拍情況,最多的是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孃》(七次),其次是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卍》和《鍵》(各六次)。

本書所論述的電影及原著,劉偉霖都全部看過,而且盡量看日文原版。參考了外國翻拍《卍》與《鍵》及其他翻拍的例子後,他認為海外導演往往比日本導演及編劇更忠於原著。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芥川龍之介1923年的短劇《二人小町》,2021年竟然被日本導演曾根剛移植至當代的香港,變成粵語片。「大部分外景於香港多個舊區,例如土瓜灣、油麻地、北角等拍攝,本地觀眾或會有懷舊感覺,香港以外的觀眾也能感受到相當的異國風情。」(頁81)

第三,詳述改編,不厭其煩。要指出原著及改編的異同和特色,本書對所選的小說與電影皆有詳細描述和比較分析。例如就谷崎潤一郎的《細雪》的三個電影版本,書中最推崇市川崑的改拍:「就原著的上流品味,市川版終於做到前兩個版本嚴重不足的生活質感……最高明之處是集中於兩個環節,盡量拍到最好。一個是賞櫻、賞紅葉這些自然景觀……另一個環節是和服,影片得到高級和服商三松贊助和服,以這種極具視覺美感、代表上流奢華及日本文化的事物來概括蒔岡一家的高品味生活。」(頁98)而在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的六個電影版本中,本書斷言:「曾為增村保造改編谷崎《卍》及《刺青》的新藤,自編自導出最出色的谷崎改編作品。」(頁109)

第四,敘事簡明,議論縱橫。簡略地撰寫小說或電影的故事大綱,看似容易,實則甚考功夫。試以情節單線發展、出場人物不多、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孃》為例,譚晶華主編的《日本文學詞典・作家與作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的敘述如下:「主人公『我』是二十歲的舊制高等學校的學生,生性孤獨,因為『無法忍受令人感到窒息的鬱悶』,去伊豆半島旅行。途中遇到一幫江湖藝人,其中近十四歲、有雙美麗大眼睛的小舞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於是決定與藝人們結伴同行到下田。當舞女被叫去演出深夜未歸時,『我』擔心她受辱而徹夜難眠。次日在公共浴場小舞女裸着身子跑出來,一舉一動完全是個幼稚、天真的孩子,『我』頓時感到似有一股清泉洗淨了身心。路途中,『我』通過舞女的哥哥瞭解了她的身世,並且時時感受到她的真摯和美好的情意。舞女誇『我』是『好人』時,『我』感到自己孤獨、鬱結的情懷已完全紓解,隱隱萌發了一種淡淡的初戀之情。離別那天清晨,舞女趕到碼頭為『我』送行,默默地目送『我』乘坐的輪船駛向遠方。躺在船艙中,『我』竟留下了沁人心脾的淚水,感到甜蜜的愉快。」(頁165;348字)

本書的《伊豆舞孃》故事大綱字數較少:「二十歲的『我』(下稱主角)是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學生,他身為孤兒,擺脫不到孤立感。他在暑假結束前獨自到伊豆徒步旅行,認識一家來自大島的流浪藝人,特別對一位他以為是十七、八歲,但其實只有十四歲的少女薰有好感。她和兄長榮吉、嫂子千代子、母親等五個人,走遍當地的旅館表演歌舞。(川端亡父的名字為榮吉,而一個令川端刻骨銘心的前戀人叫做千代。)千代子原來只有十九歲,但已經沒了兩個小孩,第二個更是在旅程中早產然後死去。數天的旅程中,主角從榮吉一家感受到家庭溫暖,孤獨感覺亦被薰的純真化解。主角和薰雖然互有情愫,但未有向對方表明。主角陪同他們去到下田後,坐船回去東京開學,薰含淚送別。」(頁171;284字)

以上的兩種概述,對小說的情節各有取捨,後者用他和薰代替前者的我和舞女,並對薰的兄嫂的名字加以注釋。後者提及的薰的純真與我互有情愫,在前者則有較具體的說明。但本書在故事大綱之後,另有逾七百字的補充與分析,其中提到:「主角和榮吉泡溫泉時,其他女性在稍遠的一處洗澡。赤裸的薰離遠見到主角,非但沒有躲起來或用甚麼遮掩,反而是坦蕩蕩,正面向着主角揮手。主角深深感到她的童真。」(頁171)這幾句對薰的純真描寫亦相當傳神。

在這之後,劉偉霖亦有一段分析:「一名賣家禽的男人,請薰吃雞鍋,期間他捉住她的肩膊,母親(千代子母親,但薰也叫她做母親)即時制止:『不要碰她,她還是閨女。』母親這種反應,可以理解成家禽男確實帶着不軌企圖,但她這句話也可以有不同解讀:因為是閨女,她不是賣的。或者是:她年紀太小,不要打她主意。」(頁171-172)

本書除評論劇本的改編外,對導演與演員的表現亦很關注。從以下的八則摘錄,可以窺見作者的識力與洞見。

「筆者覺得最特別是第七夜,因為直接拍成動畫,大部分對白是英語,筆者認為這一部才真正創造一個如夢的視覺意象,並不是忠實不忠實的問題,而是畫面超越了現實。」(頁55)

「黑澤既把芥川原著化為聲、畫、演俱佳的電影體驗,亦把原著的虛無驅散,帶出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本片的成功,表面看是芥川原著所表現的人性不可信而引人入勝,但影片有很豐富的表現手法,是一般文學改編電影少見。」(頁64-65)

「《舞姬》雖不是成瀨重要作品,卻是岡田茉莉子初登銀幕之作,她飾演的品子非常可愛。岡田茉莉子原名岡田鞠子,是早逝的1930年代明星岡田時彥的女兒,她的藝名『茉莉子』(跟鞠子同音)是由很欣賞他父親的谷崎潤一郎所贈。」(頁216)

「有馬稻子雖然是1950年代著名女星,作品不少,也有和大導演合作,但代表作很少,可能要數到小津《東京暮色》(1957)或《彼岸花》(1958)。她是從東寶借調至大映拍攝《河邊小鎮的故事》,此異動令本片畫龍點晴。山本[富士子]雖然也有一雙大眼睛,但有馬的可憐、自虐表情,山本還是做不出來。即使有馬的作品,筆者只看過一小部分,依然認為本片足以成為她代表作。」(頁218)

「演出方面,倒不是原節子最搶眼,不像她在成瀨《山之音》那樣。因為片中的她並非像書中那樣故作姿態,而是常常展露軟弱一面。最搶眼是久我美子,叛逆角色她演過不少,但她的榮非常豪邁,於是很快成為一種威脅,在原著中沒那樣明顯。更有趣是,她在本片的形象明顯受到柯德莉夏萍影響,尤其是夏萍在《甜姐兒》(Funny Face,1957)中的黑色緊身衣。」(頁222)

「常言道小說是文字媒介,電影是視聽媒介,但除了在實驗電影的領域,我們很少會在劇情電影得到純視聽的體驗,文學改編電影亦然。然而《砂丘之女》電影版可能是本書介紹過的文學改編中,最為接近純視聽的那個理想。」(頁466)

「撇除情色元素,新藤把文學改編提升到傳記片的層次,儘管這只是永井人生及文學的一小部分,但之後二十一世紀的傳記片很少從頭到尾寫人物的一生,而是聚焦於個別事件或時期,用它們去概括人物全貌。這樣看,新藤版《濹東綺譚》可謂領先潮流。」((頁499-500))

「本片的震撼力必須歸功於強勁的演員陣容,緒形拳飾演桂,他一如在其代表作、今村昌平導演的《我要復仇》(1979)般散發無窮的陽剛魅力。石田亞佑美飾演賴子,表面上對丈夫的任性自我束手無策,實質上胸有成竹,知道丈夫終會回歸家庭。不過最為吸引男性觀眾的,無疑是原田美枝子(惠子)及松坂慶子(葉子)跟緒形拳的火辣床戲。原田美枝子的演出充滿孩子氣,甚有《痴人之愛》奈緒美的感覺,她的說話及動作都急促,反映出角色的精力充沛,想做就去做。松坂慶子則有成熟魅力,帶着母愛的笑容底下暗藏成長傷痛。」(頁510)

第五,欣賞音樂,獨樹一幟。劉偉霖在《信報》寫了近二十年的樂評,對音樂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故在書中常評述電影的配樂。以下的五段簡評可為代表。

「新藤對《心》的詮釋是人生意義及虛無……林光的音樂也帶出這種寂寞或苦悶的感覺。主題旋律明顯參照了法國歌曲《枯葉》(Autumn Leaves),以小號在爵士風格的伴奏下吹奏……本來也只是有一種輕鬆,略帶憂鬱的味道,但它在電影三分一開始出得較密,配以電影內容,愈發令人感到孤寂,出現了兩次的《月光奏鳴曲》也有類似感覺。」(頁47)

「梅林茂的主題旋律,比林光在新藤兼人《心》代表絕望的主題旋律更原創,代助在尾場獨自走路時配上梅林茂這個無奈旋律,成為難忘的電影意象,超出了原著的想像,用另一個方法帶出了原著前路未明,『其後』怎樣的開放式感覺。」(頁50)

「林光創作的配樂亦遠較其他版本出色,音樂是用西方古典音樂的樂器演奏,但有幾款樂器:直笛(牧童笛)、撥弦的小提琴、現代改良版的古鍵琴,這些都模仿到一些日本傳統樂器的音色。用直笛演奏的主題旋律,有一種天真及溫柔的氣質,它通常會在春琴及佐助一起走路時播出,還有就是佐助失明後,襯托兩人的幸福生活及愛情。」(頁109)

「黛敏郎的配樂……以兩種風格,描寫節子在美德及愛慾的交戰。巴哈風格的古鍵琴音樂,用來代表節子的貴族出身及禮教,較為激情的浪漫派音樂則代表愛情或激情。節子想規矩時出現『美德』音樂、她小鹿亂撞時用『激情』音樂,第一次旅行兩人共處一室時,更是兩種音樂混合在一起,到節子下定決心忠貞時,就只剩下『美德』音樂了。」(頁251-252)

「音樂繼續由武滿徹負責,但相比起《陷阱》及《砂丘之女》的(無調)前衛音樂,本片不單有主題曲,更是個有旋律的圓舞曲,令人印象深刻,是身為前衛音樂大師的武滿徹,一個著名的悅耳旋律,和他慣常的風格殊異。德式啤酒館一場,此圓舞曲旋律配上德文詞,諷刺主角的自欺欺人。雖然武滿在這片也有創作前衛音樂,但對電影的效果遠不及《砂丘之女》。」(頁469)

第六,插畫配圖,別出心裁。一部電影書雖有豐富的內容,假如缺少圖片,未免美中不足。本書每章的首尾,皆配有附上標題的圖片。全書共有40多頁插圖,章前主要是手繪的作家畫像,有時也添加了電影人與影片角色的畫像作陪襯。章後主要是電影截圖、小說封面的書影和DVD封面的圖片。前兩類各逾50幅,後一種也有40多幅。熟識電影的讀者觀賞插圖後,除了看圖認人、對猜測導演、演員及影片角色感到有趣外,對自己曾經看過的電影無疑亦會回味無窮。而在本書的第518頁,還有作者在柏林拍攝的森鷗外紀念館圖片。

立意新、構思妙、厚積薄發的《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是石破天驚的書。踏上本書這個文學與電影的閱讀旅程,恍如置身山陰道上,沿途風景如畫,滿是愉悅與嘆服的體驗。正如劉偉霖在〈作者前言〉所說,「單是使用文學改編電影,已足以描畫日本現代文學的大概」(頁21)。對日本電影與文學的愛好者來說,本書是一個資料豐富和樂趣盎然的寶藏。
送貨及付款方式

送貨方式

  • 門市自取(免運費)
  • 香港郵寄(送貨需要3-7日)
  • 7-11便利店取件 (經順豐速運)
  • OK便利店取件 (經順豐速運)
  • 順豐營業點取件
  • 順豐站取件
  • 順便智能櫃取件
  • 海外配送(運費以實際重量為準,稍後運費會聯絡補付運費)

付款方式

  • Payme
  • 銀行轉帳ATM / 轉數快 FPS
  • 八達通(Octopus)
  • 信用卡付款
顧客評價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