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暴雨將至》一九八0年代臺灣轉型紀事
內容簡介
十篇見證、改變臺灣社會的現場重磅紀錄,見證「民間力量」的崛起與壯大:暗無天日裡爬行、染病且災變致死的煤礦工,被消失三十年的綠島政治犯及其長年傷憂的家人,與鋼鐵搏命、為「世界第一」死去卻無聲的拆船工,因愛國獎券而興的大家樂、集體瘋發財夢的地下經濟癲狂圖,戒嚴時代在總統府高舉「怨」字、帶起民間環境運動第一波的鹿港人,將桃園機場事件暴民還原為人、照見兩黨政治外的群眾實像,淹沒在經濟發展至上主義、遭受石化工業罔顧棄置的林園漁民,……
身為冒險採訪核電廠員工、暴露台電內幕的反核吹哨者,更是領頭舉辦反核運動的第一人──文學可以改變世界的實證者楊渡,前進到下層世界,目擊真實的群眾生存實貌,聽見在地的聲音與憤怒,寫下那些受無路可出現實挫傷的人們心中的巨大哀痛與絕望。
篤信「沒有現場,沒有真相。」的文學家楊渡,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深入苦難的第一現場,直擊「現實,竟然比想像更恐怖。/現實的一切,竟超出一切文學、藝術的想像力之上。」從而描繪暗夜中的美麗黑靈魂們,與諸多邊緣分子同在,報導底層社會的血汗,書寫在地生活的豐饒細節,並體現最可貴的在場精神,驗證人性之光、文學之心。時隔多年,在激情過後,楊渡回頭審視一九八〇年代的人心、群像,辨識彼時的樣貌與侷限,既是記錄臺灣社會轉型的繁複現象,同時為時代重下註解,更可供當代各類運動作為借鏡與警醒。
本書特色
「只要是為了生存而奮鬥著、艱辛著的人類,我想,每個人都是莊嚴而神聖的。」──楊渡
在時代的激情與喧囂消散後
回望現場──
一個時代的誕生,一場史詩般的告別。
楊渡以充滿時間差的報導文學
復還一九八〇年代。
獻給所有在「暴雨將至」年代中,迷惘、追尋、衝撞,卻又充滿希望的靈魂。
■ 第一手報導者視角,記錄社會巨變現場:
由1980年代活躍於第一線的新聞記者撰寫,忠實呈現拆船工人、礦工、反核青年與街頭示威者的聲音與處境。
■ 融合文學與報導,描繪人性與歷史交錯的場景:
文筆細膩,兼具田野採訪的真實與文學筆法的深情,讓歷史不只是事件,更是生命的肌理。
■ 見證民間力量如何推動臺灣的轉型時刻:
從解嚴前夕的社會力崛起、環保與反核運動,到街頭的抗爭與禁書的傳閱,本書全面呈現臺灣走向民主與現代性的基礎。
目錄
序文 狂.飆.一九八○
一 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瘋狂大家樂
二 綠島囚禁三十年
三 礦坑裡的黑靈魂
四 血肉築成的拆船王國
五 媽祖廟的香火,點燃社會轉型的火種
六 機場事件目擊日記
七 天火荒原
八 深度探訪核電廠
九 恆春/臺灣反核第一夜
附錄 蘭嶼反核,第一聲
=========================
《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
楊渡上窮碧落下黃泉地追索報導文學的身世,從起源、濫觴到工業革命後報紙新聞報導興起,以及真正意義上報導文學的誕生後,舉凡原理、定義、定位、形式、內容、精神、方法等,無一掛漏,完整講述報導文學寫作法。
書中列舉古今中外報導文學、不可錯過的經典與當代名著,含括義大利《馬可‧波羅遊記》,中國唐朝《悟空入竺記》,德國海因里希.海涅《哈茨山遊記》,捷克伊貢.艾爾溫.基希〈一種危險的文學形式〉,民初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夏衍《包身工》、黃鋼〈開麥拉之前的汪精衛〉,美國傑克.倫敦的《深淵居民》、約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蘇聯的誕生》、愛德加.帕克斯.史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斯塔茲.特克爾《美國夢》,哥倫比亞加布列.賈西亞.馬奎《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智利祕密行動》,俄羅斯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二手時間》、《車諾比的聲音: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波蘭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獨裁者的廚師》,臺灣官鴻志〈不孝兒英伸〉、藍博洲《幌馬車之歌》、白曉紅《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和《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還有《再見,烏斯曼:Made in Italy 背後的剝削和種族隔離》、關曉榮《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和《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范毅舜的《老家人:范毅舜攝影文集老家人》,中國張辛欣、桑曄《北京人:一百個普通人的自述》,以及楊渡撰寫的《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未燒書》等書。
《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報導文學十三講》是報導文學大家楊渡曾經身在高雄拆船廠、臺灣鹿港反杜邦運動、蘭嶼反核運動,乃至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在場者,用盡心神見證及書寫的報導文學全攻略,涉及了許多採訪實作的建議與討論;同時也是楊渡對《人間》雜誌創刊人陳映真念茲在茲的永恆之問「人應該怎樣活著,才算是真正的活過?」的致敬與回應。
「在重大的事件中,新聞關注的是事件發生的事實,而報導文學關注的,永遠是人,是生命。新聞只要講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但文學是要描寫其中的人性。報導文學之不同於一般新聞,不僅是文學,也不僅是故事,而是觀點。報導文學是「入世」的文學,甚至是「淑世」的文學。事實只代表一部分的真相,它並不等於全局的真實。要看清局部的真相,不能只看局部的現象,而是要有更大的全局的觀照,才能了解事件的脈絡。對新聞來說,局部的、現象性的真相是重要的,但對報導文學來說,局部是不夠的,全局性的、深度的觀點,去看見現象背後的真實,才是最重要的。報導文學便是要儘可能到現場挖問題,找答案。報導文學可以是一種人間關懷的思維方式。從一個人,去描寫更多的共同問題;從個人關懷,化為群體關懷。這才是報導文學的寫作方式。報導文學,不只是報導,也是一種社會實踐。報導文學的力量,可以感動一個時代,撼動一個時代。報導文學,是時代的見證,也是個人生命史的見證。今日的報導文學,即是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的見證。而我們這時代,也期待著文學群星,寫下屬於這時代的報導文學,為未來的世代,留下生活與思索、愛與文明。」
貫徹著人生無處不採訪,全神走進人間底限,走過至暗時刻──楊渡堅信報導文學既有當代性、更有未來性,乃深情地邀請更多報導者一起成為點火的人!
顧客評價
{{'product.product_review.rating_source_shopline' | translate}}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